正文 第四章 耳病學(三)(2 / 3)

十五、粘連性中耳炎

(一)病因和機製

粘連性中耳炎是急、慢性中耳炎未經治療或治療不當,致中耳內纖維增生或瘢痕形成所引起的後遺症。主要病因是非化膿性中耳炎的鼓室積液機化所致,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抗生素治療不徹底,炎症繼續存在,鼓室發生纖維粘連,鼻炎、鼻竇炎、腺樣體肥大、鼻變態反應為間接病因。

中耳黏膜骨膜對損傷或嚴重感染的最常見的反應是肉芽組織形成。粘連性中耳炎時,肉芽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可以產生新的纖維組織,這一過程累及中耳黏膜時,可以導致兩層黏膜的纖維性粘連。輕者鼓室內僅有少許粘連帶,嚴重者整個鼓膜與鼓室內壁粘連,甚至導致聽骨鏈粘連固定。

(二)診斷

此病常見兒童時期發病。據統計50%的病人既往有中耳炎病史。

自覺症狀為聽力減退伴耳鳴、偶有眩暈。檢查可見鼓膜完整、混濁肥厚或萎縮,瘢痕形成或有鈣斑,鬆弛部有凹陷,活動度減弱或消失。聽力檢查純音測聽呈平坦型下降,一般不超過50厘米,骨導聽閾正常或稍差,語言識別率100%。導抗示鼓室壓曲線較平坦,波峰偏負壓側,聲反射消失。乳突X線片示氣化不良或硬化。

十六、鼓室硬化症

(一)病因和機製

鼓室硬化症病因尚無定論。一般認為本病是中耳黏膜長期非特異性炎症引起的退變,可能是一種抗原抗體複合物作用的結果。在反複感染下,鼓室黏膜固有層或鼓膜纖維層水腫增厚,圓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增生,成為膠原結締組織,伴透明變性並融合為均勻的白色魚鱗狀物質稱為鼓室硬化斑塊,其厚度一般為外觀呈片狀或塊狀致密的軟骨樣組織,光滑閃亮,並稍隆起,深層亦可出現鈣化和骨化。電鏡觀察可見變性累及固有層、黏膜下層和上皮基底部,其中有密集的膠原纖維網狀結構,內含有磷酸鈣結晶,並可見結締組織有軟骨樣改變。

臨床上有散在的局限性病灶、廣泛性硬化、鼓膜纖維層鈣化斑、前庭窗環韌帶硬化、鐙骨肌腱骨化等形態。病灶多包繞在鐙骨、砧骨豆狀突、鼓岬與鼓竇一帶,重者常使解剖標誌消失,導致傳音結構固定或中斷,產生重度傳音性聾和持久性耳鳴。乳突氣房通氣亦受影響,故多呈硬化型。根據病變是否累及骨質,將病變分為表淺的硬化性黏膜炎和少數侵及骨質表層的破骨性黏骨膜炎兩種。

(二)診斷

絕大多數病人既往有慢性中耳炎病史,自覺症狀主要為傳導性聽力減退和耳鳴。檢查可見鼓膜表麵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塊,呈卵圓形,腎形或散在樣斑。常有鼓膜幹性穿孔或愈合性穿孔。鼓室硬化症的好發部位為鼓膜的纖維中層,其次為中耳的黏膜下層。硬化性病變累及聽骨鏈可致部分或完全固定。聽力學檢查主要是有傳導性耳聾。

十七、膽固醇肉芽腫

(一)病因和機製

中耳的膽固醇肉芽腫是一種內含膽固醇結晶和細胞的肉芽組織。關於其病因有幾種假說:分泌性中耳炎;病毒感染和異物刺激反應。主要發病誘因是顳骨氣房通氣阻塞,引流障礙及出血,在血紅蛋白異化作用下,形成膽固醇結晶,這種結晶可刺激組織誘發肉芽腫,一經形成後又有出血,會成為惡性循環。較大的膽固醇肉芽腫常發生於乳突內,為一圓形肉芽腫塊,其周圍組織較中心為蒼白。較小的肉芽腫可發生在鼓室竇、麵神經隱窩和聽骨鏈周圍。肉芽腫呈油泥狀,鏡檢可見其中有許多窄長的菱形裂隙,多半呈同心圓排列。這些裂隙為膽固醇結晶在間質中的存在處,周圍有異物性多核巨細胞,間有含鐵血黃素的黑色顆粒。肉芽組織內尚有纖維蛋白、豐富的血管、漿細胞、組織細胞和大量的淋巴細胞。

(二)診斷

膽固醇肉芽腫多見於青年人,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

自覺症狀為耳堵塞感和聽力減退,偶有耳痛。臨床檢查是可見鼓膜完整,呈暗藍色,透過鼓膜可以見到鼓室內有黃色或深棕色腫塊。中耳內若有巨大膽固醇肉芽腫壓迫鼓膜,可以表現為明顯凸的圓形或卵圓形腫塊,穿刺抽液可獲褐色黏稠的分泌物。繼發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病人,鼓膜可以遺留幹性穿孔。純音測聽可是傳導性聾,聲導抗顯示為“B”形曲線。X線片示乳突氣房模糊,並有反應性硬化和局限性骨質吸收表現。

十八、咽鼓管異常開放症

(一)病因和機製

咽鼓管異常開放症是指咽鼓管失去正常靜態的閉合功能,管腔及開口持續開放,導致鼓室氣壓隨呼吸氣流升降,使鼓膜內外煽動,產生令人煩惱的擊拍聲或吹風樣的呼呼聲。病因並不十分明確,主要有如下幾種:局部感染或刺激學說,脂肪墊萎縮學說,張力不足學說,神經學說和內分泌學說等。在正常情況下,咽鼓管在靜止時處於關閉狀態,僅在吞咽或嗬欠時短時開放。若上述病因致咽鼓管在靜止狀態下亦呈開放狀態,則在呼吸時鼻咽部的氣流可以直接傳人中耳,造成自聲過強、耳鳴和耳脹悶感。

(二)診斷

本病好發於成年人,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單耳或雙耳發病。自覺症狀有自聲過強,低調吹風樣耳鳴,耳悶脹感等。臨床檢查可見鼓膜煽動,吸氣時內陷,呼氣時向外膨出。將聽診管插人患側外耳道,可以聽到患者的呼吸音和說話聲。鼻咽鏡檢查可見咽鼓管咽口擴大,咽隱窩瘢痕粘連等。聲導抗示鼓室壓圖呈波動型曲線,測聽呈輕度傳導性聾或聽力正常。

十九、中耳結核

(一)病因和機製

中耳結核常繼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核感染病灶所發生,原發病灶多位於肺、鼻、咽、喉、淋巴結、骨、關節等處。中耳原發性結核感染非常少見,多發生於嬰幼兒,常因飲用帶菌的牛奶所致,致病菌屬牛結核杆菌。結核杆菌侵人耳部的途徑有:咽鼓管侵入鼓室、血循環感染和淋巴循環感染。中耳結核菌首先侵犯鼓室黏膜,次及骨膜,最後侵入骨質。黏膜呈慢性炎症,並有壞死區,局部可見巨細胞、類上皮細胞、大量的淋巴細胞浸潤及纖維組織增生,病變可由局部的初發處擴展至鼓室腔各部。病理類型可分為三種:粟粒型、肉芽型和幹酪型。

(二)診斷

中耳結核好發於兒童,性別差別不明顯,以單耳患病者居多。主要症狀為無痛性耳漏和比較嚴重的傳導性聾。檢查可見鼓膜中央性大穿孔,鼓室內或外耳道深部有灰白色肉芽組織,僅少數早期病例可以見到鼓膜多發性小穿孔。通過鼓膜穿孔可以見到嚴重的聽骨鏈損壞。中耳分泌物稀薄呈水樣,若繼發變形杆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克雷白杆菌或假單胞菌感染,可出現惡臭的膿性分泌物。有時,在膿液中可見沙粒樣死骨或壞死的聽小骨。嚴重病人可出現並發症:耳後膿腫、耳後瘺管、麵癱、結核性腦膜炎等。乳突X線片可見骨質破壞,形成空腔或有死骨形成。因為中耳結核常繼發於肺結核,因此,要拍胸片。

二十、顳骨骨折

(一)病因和機製

顏骨骨折常見於頭頎外傷,多由於墜跌、車禍、戰傷或顳枕部擊傷等意外所致。根據骨折線的方向,可以將其分為縱形骨折、橫形骨折和混合性骨折三種。

縱形骨折在臨床上最常見,約占顳骨骨折總數的80%。骨折線呈縱形經過岩錐,起自顳骨鱗部經外耳道後上壁,中耳頂壁,沿頸內動脈管,至顱中窩的棘孔附近。因與顳骨岩部的長軸平行,易累及鼓室蓋,損傷硬腦膜,導致室和乳突氣房出血和腦脊液漏。骨折線波及骨性外耳道後壁時,可以造成鼓膜撕裂和外耳道出血,傳導性耳聾常因中耳出血所致,血液吸收後,聽力可以恢複,麵神經的鼓室段和垂直段常受傷。

橫形骨折較為少見,約占20%骨折縫起自顱後窩枕骨大孔,橫向岩錐、內耳道,至顱中窩的破裂孔和棘孔附近。因其骨折線與顳骨岩部的長軸垂直,因此可波及耳囊或內耳道,損傷耳蝸和前庭器官,並常有血鼓室和中耳腦脊液漏。還有麵神經的損傷。

混合性骨折多見於頭顱多發性骨折,同時有縱形和橫形骨折,使外耳、彭室和迷路同時受累,兼有中耳和內耳的症狀。

(二)診斷

外傷病史很重要。主要臨床症狀有外耳道出血,聽力減退,眩暈和麵癱。臨床檢查可見外耳道有出血,皮膚撕裂,骨壁塌陷或下頌骨的關節突入外耳道前壁致外耳道閉塞。在縱形骨折的病例中,可見外耳道後上壁裂縫和鼓膜撕裂,若並發腦膜破裂則有腦脊液耳漏。血鼓室一般發生於橫形骨折,常為迷跆骨折所致,部分血鼓室是由於中耳黏膜撕裂、出血所致。聽力學檢查,縱形骨折的聽力減退一般為傳導性或混合性聾,橫形骨折一般是感音神經性聾。前庭功能檢查在縱形骨折可以正常,橫形骨折一般示消失。顱骨X線片可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