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詩(1)(1 / 3)

花下酌酒歌

此詩作於詩人生活後期。詩歌主要抒寫人生易老,應及時行樂的主題。酌酒:斟酒。

九十春光一擲梭,花前酌酒唱高歌。

枝上花開能幾日,世上人生能幾何。

好花難種不長開,少年易過不重來。

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九十春光一擲梭,花前酌酒唱高歌——這兩句是說:在花前自斟自飲,放聲高歌。想到了人生在世,九十年的光陰消失得快得如同織布梭的一擲。這兩句直奔主題。

枝上花開能幾日,世上人生能幾何——這兩句是說:花枝上的花朵能盛開幾天?人生於世,又能有多長的壽命呢!此句將花期的短暫與人壽的不長並舉,增添無數人生煩愁。

好花難種不長開,少年易過不重來——這兩句是說:好看的花朵難以種植,而且開得時間很短,青年時期容易逝去,再也不會回來。

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如若不及時行樂,連花也會嘲笑人的癡呆。

誇張和比喻及擬人的手法在這首作品中有著極大的作用。詩人首句中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極言生命的短暫,接著又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人生比做枝頭盛開的花朵,並以美麗的花朵既難種植,花期又短,比喻人生青年時期美好生活的重要。最後作者以擬人的手法告誡人們,應該得快樂時且快樂,若不及時行樂,連花都會嘲笑!作品騰挪有致,語言技法嫻熟,意境圓潤。

桃花庵歌

此詩作於弘治十八年乙醜(1505)三月。詩人在這首詩中借詠桃花庵中的桃花仙人抒寫了自己安於貧賤,通達樂觀的精神境界。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複日,花落花開年複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這兩句是說:在美麗的桃花塢中有一座桃花庵,桃花庵中居住著一位桃花仙人。塢:四麵高中間凹下的地方,這裏指村落。桃花塢:在今蘇州,景色秀美如畫,詩人曾隱居於此。詩人在《姑蘇八詠》中的《桃花塢》詩中有“花開爛漫滿村塢,風煙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鶯亂啼,萬樹圍春雙燕舞”之句,描畫出其間美妙出塵的景色。仙:神話中可以長生不死的人,這裏暗指詩人自己。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這兩句是說:桃花仙人種下了桃樹,用桃花換取沽酒的錢。一般人們種桃樹是為了摘桃子,而桃花仙人卻用桃花換取買酒的錢,小小的舉動中包含著其高雅不俗的情懷。這兩句與前兩句連用兩個頂真修辭手法,讀來琅琅上口。

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這兩句是說:桃花仙人在酒醒的時候坐在花前欣賞桃花,酒醉的時候也要躺在花下睡眠。此承上句“酒”而來,寫桃花仙人對桃花的熱愛。

半醒半醉日複日,花落花開年複年——這兩句是說:在半醒半醉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花開花落過去了一年又一年。這兩句中“日複日”、“年複年”的使用,賦予整首詩歌時間上的滄桑感。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這兩句是說:桃花仙人隻願老死在美酒花塢之中,不願委屈自己逢迎達官貴人。鞠躬:彎身行禮,以示恭敬。這裏指逢迎拍馬,泛指一切世俗之事。車馬:指達官貴人。晉·陶淵明《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這兩句是說:富貴的人爭先恐後地去應酬拍馬,我這樣的貧窮者卻隻喜歡飲酒賞花。趣,同“趨”,追隨。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這兩句是說:如果拿富貴的人和貧窮的人在物質生活方麵互相比較,則富貴者在天上,貧窮者在地上。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這兩句是說:如果拿貧賤的人與富貴的人在精神生活方麵相比較,那麼,那些富貴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我卻自在悠閑,受用不盡。詩人認為富貴之人生活境界低,生活忙碌可憐;而貧窮之人生活境界高,精神不被拘束驅使,悠閑自在。這兩句與前兩句形成對比。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兩句是說:別人聽到我的見解認為我太過瘋癲,我卻笑他們看不透生活的道理。忒:太。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這兩句是說:你難道沒有看到,那些在曆史上曾經煊赫一時的英雄豪傑的墳墓前,再也見不到花酒的供奉,早已經被後人翻耕為農田了!五陵豪傑:泛指一切英雄豪傑。五陵,指曆史上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漢惠帝的安陵、漢景帝的陽陵、漢武帝的茂陵、漢昭帝的平陵。無花無酒:唐人李賀《將進酒》中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這裏作者是對李賀詩句的化用。

在這首作品中詩人勾畫出一位超凡脫俗的桃花仙人形象,他日日沉湎於美酒桃花,性情高雅通達,生活悠閑自在。接著詩人指出他選擇流連花酒的原因在於不願為世俗功名富貴而折節。最後,詩人告誡人們:人世間一切費盡心機所追求的東西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灰飛煙滅!

詩歌中的桃花仙人即為詩人自己。唐伯虎在寫作這首詩歌時已遭遇了父母先後亡故,妻、妹相繼去世及因科考舞弊案下獄等人生諸多痛苦。他已經領悟到了生活的真諦,因此,這首作品也正是作者麵對苦難生活的態度自白。錢謙益評論唐伯虎詩時說:“外雖頹放,中實沉玄,人莫得而知也。”實深得個中三昧。

一年歌

這首作品采用通俗的語言,指出一年之中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難並的情況,奉勸人們珍惜美好時光,盡情享樂。

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

冬寒夏熱最難當,寒則如刀熱如炙。

春三秋九號溫和,天氣溫和風雨多。

一年細算良辰少,況又難逢美景何。

美景良辰倘遭遇,又有賞心並樂事。

不燒高燭對芳樽,也是虛生在人世!

古人有言亦達哉,勸人秉燭夜遊來。

春宵一刻千金價,我道千金買不回。

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這兩句是說:一年之中有三百六十天,四季各占九十天。

冬寒夏熱最難當,寒則如刀熱如炙——這兩句是說:冬天天氣寒冷,夏天天氣炎熱,都讓人難以忍受。冷的時候像刀子在身上割,熱的時候如同在火上烤。

春三秋九號溫和,天氣溫和風雨多——春三:農曆三月份的時候。秋九:農曆九月份的時候。這兩句是說:三月和九月的天氣可以說很溫和,天氣溫暖,可是卻多風多雨。

一年細算良辰少,況又難逢美景何——這兩句是說:仔細算來,一年之中美好的時光沒有多少,更何況在這些時間中難以遇到美麗的風物。良辰:美好的時光。

美景良辰倘遭遇,又有賞心並樂事——這兩句是說:偶遇良辰美景並且又有歡暢的心情和快樂的事情。倘:如果。賞心:歡暢的心情。

不燒高燭對芳樽,也是虛生在人世——這兩句是說:若有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同現,此時要不高燒紅燭,暢飲美酒,即使活在這世上也是白活。芳樽: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這兩句承接前兩句而來。

古人有言亦達哉,勸人秉燭夜遊來——這兩句是說:古人留下了非常有道理的話,讓大家“秉燭夜遊”,奉勸人們及時行樂。達:通達。秉燭夜遊:拿著蠟燭晚上遊樂,謂及時行樂。《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春宵一刻千金價,我道千金買不回——這兩句是說:人們說春天的夜晚千金一刻,我認為用千金也難買如此的時刻。春宵:春天的夜晚。一刻:表示時間。古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至清初定為九十六刻。今用鍾表計時,一刻為十五分鍾。這裏指短暫的時間,猶片刻。蘇軾《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唐伯虎是一位藝術化的詩人,他的生活也充滿著藝術性,常常帶著些如同李白一樣的狂癲和浪漫。此詩前半部分寫得謹慎實在而後半部分則出塵狂放,充分體現了詩人深刻認識到生活為何物之後的生活態度。詩歌以淺近通俗的語言出之,語言雖平易簡樸,卻也別有一番道理。

一世歌

這首作品也創作於詩人生活後期。詩歌表達了生命易老,而世人對於金錢、權利的追求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這樣會帶來無盡的煩惱,因此應珍惜時光及時行樂的主題。

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後除老。

中間光陰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滿把金樽倒。

世人錢多賺不盡,朝裏官多做不了。

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

春夏秋冬撚指間,鍾送黃昏雞報曉。

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裏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幼年後除老——這兩句是說:人能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就不多,除去幼年的時候和老年的時候,實際上能做些事情的就沒有多少時間了。

中間光陰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這兩句是說:中間留下的壯年時期沒有多長時間,其中又有太冷或太熱的時候以及煩悶苦惱的時候。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滿把金樽倒——這兩句是說:在美好的事物麵前得以狂放高歌的時候,就一定要抓緊時間多飲美酒,及時行樂。花前月下:這裏指美好的事物。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世人錢多賺不盡,朝裏官多做不了——這兩句是說:世上的錢財多得賺也賺不完,朝廷裏的官多得做也做不了。

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這兩句是說:官做得越大,心裏的憂愁就越多,結果使得自己的頭發很早就變白了。

春夏秋冬撚指間,鍾送黃昏雞報曉——這兩句是說:一年四季時光流逝猶如彈指一揮。清晨雄雞報曉,傍晚鍾聲催暮,一天天棄人而去。撚指:猶彈指。形容時間過得很快。此句言時間流逝之快。

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這兩句是說:請你仔細看看眼前的人,都已經逐漸在時間的流逝中死去。

草裏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這兩句是說:荒草之中不知道已經埋了多少墳墓,這些墳墓一年之中卻有一半無人清掃。

唐伯虎作品中此類勸世詩多采用鋪陳的手法,極言人生的短暫及其中充滿的欲求之苦,讓讀者能夠在殘酷的現實世界中猛然驚醒,恰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此詩意思淺顯直白,用最通俗的語言,表述最簡單的道理,是唐伯虎向白居易詩歌學習的結果。

把酒對月歌

這首作品通過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及其寫月詩歌的追慕,寫出了詩人狂放不羈、灑脫出塵、光風霽月的自由人格。把酒:手持酒杯。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

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

我學李白對明月,月與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詩複能酒,我今百杯複千首。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醜。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這兩句是說:李白之前就有月亮,但是隻有李白的詩歌寫月亮寫得最好。惟有:隻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寫過很多描寫月亮的詩作,如《月下獨酌》、《把酒問月》、《峨眉山月歌》等。這兩句不僅是對李白詩歌的肯定,也是對其狂狷人格的肯定。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這兩句是說:李白如今已經去世了,明月在青天之中也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次圓缺的變化。仙去:成仙而去。這裏指去世,死的婉辭。李白當年初到長安造訪賀知章,以《蜀道難》相示,賀知章看後讚歎不已,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稱李白為“謫仙”。幾:幾度,多少次。

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這兩句是說:現在人們依然吟唱著李白的詩作,月亮也還是像李白那個時候那樣皎潔。猶:依然。

我學李白對明月,月與李白安能知——這兩句是說:我學習李白拿著酒杯,麵向明月,月亮和李白怎麼會知道有我這個人的存在呢?對:朝向,對著。安:怎麼。

李白能詩複能酒,我今百杯複千首——這兩句是說:李白既能喝酒又能作詩,我現在也可以喝上百杯酒,作千首詩。複:又。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醜——這兩句是說:我為自己沒有李白那樣的才華而慚愧,但料想月亮應該不會嫌棄我文才的醜陋。料:料想,推知。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這兩句是說:我不像李白那樣去登帝王的畫船,也不去長安街頭酒家醉眠。天子: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此句化用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詩意。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這兩句是說:我隻在姑蘇城外搭建一座小小的茅屋,欣賞無數的桃花和無邊的風月。姑蘇:今江蘇蘇州。茅屋:茅草搭建而成的小屋。這裏指唐伯虎在蘇州城外桃花塢所築桃花庵。萬樹:概數,極言其多。

這是唐伯虎後期的一首作品。作品取意承唐代詩人李白而來。李白號稱“謫仙人”,他的作品多寫月亮,寄托灑落出塵的情懷。這首作品中詩人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對李白的仰慕之情,以此抒寫自己希望在詩、酒、花、月中自在度日的超凡脫俗、瀟灑出塵的浪漫情懷。

焚香默坐歌

這首詩歌批判那些假道學者。詩歌中體現出較多的儒家倫理道德的說教影子。但同時也可使我們看到人的本性不可扭曲,指出應在提倡仁義道德的同時彰顯人性本色,才能無愧於先賢。

焚香默坐自省己,口裏喃喃想心裏。

心中有甚害人謀?口中有甚欺心語?

為人能把口應心,孝悌忠信從此始。

其餘小德或出入,焉能磨涅吾行止。

頭插花枝手把杯,聽罷歌童看舞女。

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為恥。

及至心中與口中,多少欺人沒天理。

陰為不善陽掩之,則何益矣徒勞耳。

請坐且聽吾語汝:“凡人有生必有死,

死見先生麵不慚,才是堂堂好男子。”

焚香默坐自省己,口裏喃喃想心裏——這兩句是說:在麵前焚香一支,口中念佛,靜坐默想,檢查自己的所為所想。省(xǐnɡ):檢查,察看。喃喃:象聲詞,低語聲。

心中有甚害人謀?口中有甚欺心語——這兩句是說:心裏麵有過什麼害人的陰謀,口裏麵說出過什麼言不由衷的話。

為人能把口應心,孝悌忠信從此始——這兩句是說:做人隻要能做到心口如一,就可以基於此而達到孝悌忠信的道德要求。孝悌忠信:孝,順從父母。悌(tì),敬愛兄長。忠,赤誠無私,盡心盡力。信,誠實,不欺騙。孝悌忠信即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準。

其餘小德或出入,焉能磨涅吾行止——這兩句是說:其它小的德行也許沒有做到,這些小的德行怎麼能影響我的行動呢?磨涅:比喻所經受的考驗或外界的影響。語出《論語·陽貨》。行止:指一舉一動。

頭插花枝手把杯,聽罷歌童看舞女——這兩句是說:頭上插著花枝,手中高舉酒杯,欣賞舞蹈和音樂。

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為恥——這兩句是說:古人說過,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現在的人卻以之為恥。食色性也:是說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語出《孟子·告子上》。

及至心中與口中,多少欺人沒天理——這兩句是說:心口不一,完全不顧及倫理道德,欺騙別人。這裏詩人指責那些假道學者,雖滿口仁義道德,心中卻有著赤裸裸的欲望。

陰為不善陽掩之,則何益矣徒勞耳——這兩句是說:私下裏做壞事,表麵上卻要遮掩,這樣有什麼好處呢?隻是白白忙碌罷了。陰:私下裏。為:做。不善:壞事情。陽:表麵上。

請坐且聽吾語汝:“凡人有生必有死,死見先生麵不慚,才是堂堂好男子。”——這四句是說:請坐下來,聽我告訴你:“但凡是人,有生就有死,死了以後見到古聖先賢,並不感到慚愧,這才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先生:古聖先賢。

詩人在這篇帶有說教性的作品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衡量道德的標準,就是為人應該“把口應心”。這是詩人極力提倡的做人原則,詩人認為這是儒家所有其他基本倫理道德的基礎。隻要一個人能夠作到“把口應心”,其他對美食美色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沒有什麼錯誤。而現在的人卻是舍本逐末,以對美食美色的追求為恥,虛偽地掩蓋自己的追求,而這樣恰恰是悖離了人的本性。怎樣做人才是坦蕩的呢?死了以後無愧於先賢就好。袁中郎評此篇:“說盡假道學。”實在能夠切中肯綮。

解惑歌

從作品內容看,應該是寫於詩人欲求仕進時期,有板起麵孔的說教意味,與詩人後期放誕灑脫的情懷相去甚遠。

紛紛眼底人千百,或學神仙或學佛。

學仙在煉大還丹,學佛來尋善知識。

彼要長生享富豪,此要它生饒利益。

忠孝於其道不同,且把將來掛東壁。

我見此輩貪且癡,漫作長歌解其惑。

學仙學佛要心術,心術多從忠孝立。

惟孝可以感天地,惟忠可以貫金石。

天地感動金石開,證佛登仙如芥拾。

佛知過去未來事,仙有通天徹地力。

任你嘍羅閃賺高,這兩個人瞞不得。

神仙福地是蓬萊,釋迦天宮號兜率。

不在西天與東海,隻在人心方咫尺。

紛紛眼底人千百,或學神仙或學佛——這兩句是說:現在有成千上百的人在學習佛教教義或神仙法術。紛紛:很多的樣子。眼底:目下,現時。

學仙在煉大還丹,學佛來尋善知識——這兩句是說:學神仙術的人想要煉成起死回生的丹藥;學佛學的人想要尋求教導自己修行善法的高僧。大還丹:道教丹藥名,又稱九還金丹,有神奇的起死回生功效。善知識:佛教語,梵語意譯,即善友、好伴侶之意,後泛指能教導眾生遠離惡法和修行善法的高僧。

彼要長生享富豪,此要它生饒利益——這兩句是說:學道教的人想要此生長生不老,永享富貴;學佛學的人欲求來生多降福祉,平安快樂。它生:來生。饒:多。

忠孝於其道不同,且把將來掛東壁——這兩句是說:忠孝與道教、佛教都不相同,忠孝從不考慮將來的問題。忠孝:忠於君國,孝於父母。掛東壁:掛在東邊的牆壁上,指放置在一邊。

我見此輩貪且癡,漫作長歌解其惑——這兩句是說:我見這些學佛與學道的人都是既貪婪又癡迷,因此即興作了這首歌來解除他們的迷惑。漫:隨意地,不受約束地。

學仙學佛要心術,心術多從忠孝立——這兩句是說:學仙學佛都要有正直善良的本心,要有正直善良的本心首先應該有忠孝之心。心術:本心。這裏指善良正直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