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因斯坦自述》一書中我們看到,愛因斯坦總結他在中學和大學的學習時,最深的感受就是他遇到了兩所崇尚自由精神的學校。一所是阿勞州立中學。1895年,愛因斯坦16歲時隨父母來到蘇黎世。想上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但是沒有考上,他接受了阿耳賓·赫爾措格校長的提議,到阿勞州立中學上學,用一年時間補習漏學的課程。這所中學與德國中學六年學習相比,學校崇尚自由精神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德國中學沒有自己的個性,而阿勞州立中學的教育是自由和自我約束的。正是在這所中學,他開始了“同狹義相對論有關的理想實驗”。另一所是蘇黎世工業大學。1896-1900年,愛因斯坦在這所大學的師範係學習。那時,愛因斯坦“還不是一個好學生,我做不到好學生的標準:要遵守秩序,老師講課時要做筆記,然後自覺地去做作業;人們所教給你的那些東西,你要不惜一切代價學好;必須有能力去輕快地理解你所學的東西。可惜的是,我發現上述的這些條件自己一件也做不到。為此我老有一種負疚感”。但是,“在這個自由自在的學習環境裏,我以極大的興趣去聽某些課,我依然不是一個好學生,隻能讓自己學一些感興趣的東西,與此同時,我不感興趣的很多課程也都漏掉了。在家裏,我以極大的熱情學習理論物理學,這樣做平衡了我的內心,減輕了我的負疚感,我依然保持著原有的習慣:廣泛地自學”。當然,在瑞士,愛因斯坦也得應付考試。“為了應付考試,即使不願意,也得把所有這些廢物記住。在通過最後的考試以後,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我對科學問題失去了興趣,這都是強迫學習的結果。不過說句公道話,和其他許多地方相比,我們在瑞士的學習好得多,這種令人窒息的強製少多了。在瑞士,人們隻要願意,就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任何事情。但有兩次考試除外。這讓人們有了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正是這樣,研究問題的神聖好奇心才得以保留了下來。因為現代的教學方法就像一株脆弱不堪的幼苗,除了鼓勵,更需要自由;隻有自由才能挽救它,使它不至於過早夭折。”
愛因斯坦雖然是個天才,但是他的成長卻具有普遍性。愛因斯坦的成長經曆告訴我們,自由對於少年的成長有多麼重要。自由保障了他自由探索科學研究的興趣,不至於埋沒在聽課、背誦和考試的強迫之中;自由也使他研究問題的好奇心保留下來,不至於夭折。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極為廣闊極為豐富的,遠非成人所能想象到的。他們對世界、尤其是沒有經曆過的未知世界,充滿了強烈的探求渴望。而刻板的教育則奪去了孩子探索的權利,權威和強迫的製度擠壓了孩子探求問題的願望。因此隻有自由才會為兒童向未知世界的探求提供廣闊的空間。愛因斯坦的成長經驗對於我們的教育實在具有挑戰性,幫助我們反思強迫性和劃一性教育給學生個性帶來的戕害。
法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學家盧梭是人性自由的提倡者,他認為:“放棄自由,就是放棄他作為人的權利,同樣也是放棄了自己的義務。”因此對於兒童教育,盧梭是自然教育論者。這種理論的實質就是主張順從兒童的天性來對兒童實施教育。他反對過早地給兒童灌輸知識,而是強調首先鍛煉他們的體魄。他在《愛彌兒》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所謂“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就是要保持兒童的童真,就是尊重兒童的天性,不做揠苗助長的事。這同我們當代的兒童教育真是截然相反。我們現在的兒童教育,恰恰是完全不顧兒童的階段性成長規律,在幼兒園上完小學的課程,小學時上完中學的課程,中學開始學習大學的課程,把所有階段的學習一律前移。其結果就是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老態龍鍾的兒童。“如果你不首先培養活潑的兒童,你就決不能教出聰明的人來。”這就是盧梭的忠告。
過去的理論,更多的是注意到了自由對兒童智力成長的重要;其實尊重和保障兒童的自由天性,對兒童的人格塑造也十分重要。在兒童時期就順應其天性,培養起兒童自由的精神,可以使兒童即使到了成人時期,仍能夠保持獨立的精神氣質和人格個性。因此愛因斯坦說:“學校應當發展青年人為社會服務的才能,同時要保護學生的個性,不能將個人變成像一隻蜜蜂或螞蟻那樣的一種工具。因為一個沒有個性和個人意願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不可能發展的不幸的社會。相反地,學校應當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我常常反思中國傳統的教育。周室東遷之後,官學下移,私學興起,中國的教育出現了少有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開放時期。我們看看孔子與學生教與學的關係,教學內容既有舊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又有新的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而教學方法,那是現在都很少做到的討論式教學。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由此才有了《論語》。正是由於這種教育,春秋戰國時期才湧現出一大批思想家以及影響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的社會哲學思想如儒道墨法等。自漢代以明經取士之後,中國的教育就始終圍繞著學習經書而展開。漢代是五經,唐代是九經,宋代以後又加入了四書。學習的方法就是強製兒童背誦經書。這種鸚鵡學舌式的讀經方法,對兒童的自由天性是極具摧殘性的。這在清代小說《儒林外史》和五四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有充分的反映。而魯迅所揭示的中國人的國民性中的奴才相和奴才性格,就是這種泯滅自由天性的產物。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極為活躍。但是自漢代以後就極為罕見,我認為這不能不與中國的教育泯滅了兒童的天性有關。
除了愛自由,好奇也是兒童的天性。愛因斯坦說:“好奇心深深地存在於人的本性中。”而這也正是愛因斯坦探索外部世界的源泉。他說:“有一個不可知的世界在我們之外存在著,它的存在並不取決於我們人類的主觀意願。盡管它是一個高深而永恒的謎,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人類至少可以部分地用觀察和思維觸及到它。這個世界深具魅力,有如爭取自由、得到解放一樣,吸引我們的凝視深思。”對於科學家而言,他最為欣賞的也是這種對世界好奇的、探索不已的精神。1916年,愛因斯坦在悼念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恩斯特·馬赫時說:“他是如此強烈地喜愛觀察和理解事物,以至於他在年老的時候,沒有什麼要求,隻願以孩子般好奇的眼睛繼續窺視著這個世界,他能從中得到樂趣。”蘇霍姆林斯基說:求知欲,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孩子從一出生,所麵對的就是一個陌生的世界,因此他睜開的就是一雙好奇的眼睛,渴望了解一切,是孩子的本能。兒童的好奇心最初表現為嬰兒對外界的探究性反射。隨著兒童麵對新鮮的事物或者神秘的事物,探究性反射逐漸演變為自然產生的感官、行為和語言的探究行為。這種好奇的探究行為是兒童了解世界的本能,或曰天性。赫爾岑在《往事與隨想》中說:“孩子們的敏感往往是大人想象不到的,他們在驚訝之餘立即釋然,暫時忘記了,然而會一再想起它,特別是一切神秘或可怕的事,他們總會以驚人的毅力和機靈探聽個水落石出。”其實人類學習的內在動因就來自好奇心,發現與創造的心理動因來自好奇,而閱讀的根本動因也來自好奇。經典作家多認為,好奇心是人類獲取知識和發明創造的內在動力。弗朗西斯·培根說: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法朗士說:好奇心造就了科學家和詩人。愛因斯坦說:好奇心是科學工作者產生無窮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因此,成人教育兒童,或者在與兒童的交往中,如何能夠保持並且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對於兒童的成長至為重要。同愛因斯坦一樣,美國的傳奇人物喬布斯在上小學和中學時,也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他不喜歡權威,不願意服從,但是他對未知充滿了好奇。喬布斯的養父是一名工程師,小時候喬布斯周圍的父輩們大都研究的是很酷的東西,比如太陽能光伏電池和雷達等,對此喬布斯充滿了好奇,經常向他們問這問那。而學校的教育從來就是千篇一律,不關注孩子的好奇心,課程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在學校的最初幾年我覺得很無聊,所以我就不斷惹麻煩”。“我有個叫裏克費倫蒂諾的好朋友,我們會惹上各種各樣的麻煩。比如我們會製作小海報,上麵寫著‘帶寵物上學日’。那太瘋狂了,到處都能看到狗攆貓。老師們都氣瘋了。”還有一次,他們設法讓別的孩子說出自己自行車鎖的密碼,“然後我們跑出去把所有的鎖都調換了位置,沒人能騎走自己的車。他們直到那天晚上才解決了問題”。到他三年級的時候,惡作劇開始有了一點危險的成分,“有一次,我們在老師瑟曼夫人的椅子下麵點燃了炸藥,她嚇得都抽搐了”。因此,喬布斯在讀完三年級之前,有兩三次被送回家。“他們幾乎都要製服我了,差一點兒他們就把我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趕走了。”所幸的是喬布斯遇上了好父母和一位好老師。所謂的好,就是順從孩子的天性,並加以引導。喬布斯的父母保羅和克拉拉知道他是一個聰明而非常任性的孩子,“他們願意竭盡全力適應他,給他特別的對待”。當喬布斯被送回家後,他的父親知道責任在學校,學校沒有激發起他的學習興趣,而是讓他去背一些沒用的東西,所以他的父親以平靜而有力的態度向學校表明,這不是孩子的錯,“如果你提不起他的興趣,那是你的錯”。一位好老師是他四年級時的老師伊莫金·希爾,被喬布斯稱為“我生命中的聖人之一”。她在觀察了喬布斯數周之後,意識到最好的辦法是獎勵他。於是有一天放學,希爾老師給了喬布斯一本練習冊,上麵都是數學題,要他帶回家把題目解出來,如果大部分做對了,就給他一隻大大的棒棒糖,再加5美元。喬布斯用了兩天做完題交給了老師。但是幾個月後,他就不再要希爾老師的獎勵了,他隻想學習和讓老師高興。其實希爾老師采取的不僅僅是獎勵的辦法,而是根據喬布斯的聰明而又好奇的個性,采取了激發他好奇心和好勝心的策略,由此而收到奇效。盧梭說得好:“好奇心隻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好奇的創造性的和不斷探求精神的人。”希爾老師正是這樣做的。
三、兒童天性與圖書館的兒童閱讀推廣
我們之所以用了很大篇幅來討論兒童的天性問題,就是要提醒圖書館在少兒的閱讀推廣中,要留意兒童的天性問題,並且一切活動以此為依據,尊重兒童的權利,順從兒童的天性,保護兒童的自由,激發兒童的好奇,把圖書館辦成兒童的樂園。近些年來,全國各地的公共圖書館和中國圖書館學會青少年閱讀推廣委員會,在探索少年兒童閱讀理論與實踐方麵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如2009年湖南少兒館組織進行的《全國少年兒童閱讀調查報告》,2012年中國圖書館學會青少年閱讀推廣委員會基於2012圖書館年會分主題編的《播撒閱讀種子,守望少兒幸福——青少年閱讀推廣理論與實踐》論文集,等等。這些都在社會上引起很好的反響。此次召開的未成年人閱讀推廣會議,又是對少兒閱讀推廣的一次有力推動。基於對兒童天性的認識,我個人認為圖書館在未成年人閱讀推廣活動中,應該注意這樣一些問題,提四點建議,可以概括為兩要、兩不要。先講兩不要。
不要把圖書館辦成第二課堂。現在,我經常看到這樣的說法或者廣告:圖書館是兒童的第二課堂。我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口號,尤其是令兒童望而生畏、望而卻步的口號。理由有二:
其一,教育是圖書館的功能之一,不是唯一。圖書館的兒童閱讀,有其教育兒童的效果,但不是它的唯一目的,甚至可以說不是它的主要目的。在圖書館,兒童讀書與其說是為了知識的獲取,倒不如說是在書的熏陶中,不知不覺愛上了閱讀,產生了閱讀的興趣,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所以我們不能比照學校來辦少兒圖書館,把圖書館作為學校的補充。應該保持圖書館獨立的品性。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讀者,兒童也不例外。在這裏,我們會滿足兒童獲得知識的渴望,但是我們不是似學校那樣為了使兒童獲得知識而閱讀。因為諸多名家就閱讀發表過意見,那就是反對功利的閱讀,尤其是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第十二章《文化的享受》中談讀書的藝術時,特別強調:“一個人並不是為了要使心智進步而讀書,因為讀書之時如懷著這個念頭,則讀書的一切樂趣便完全喪失了。”1934年12月26日在複旦大學演講時又說:“一個人讀書並不是為了增長學識的,因為他如果一想起要增長學識,那麼所有的讀書的樂趣都完全失敗了。”我們仔細體會一下閱讀的渴望和為了知識而閱讀,是有很大區別的,那就是前者是出於孩子自發的閱讀願望,帶有充沛的閱讀動力;而為了知識而閱讀,則功利目的明顯,或者是出於理性的考慮,或者是被動使然。就兒童而言,更多的則是後者,即被動的讀書。這在學校,如果老師不能似喬布斯的父親所說的那樣,能夠調動起孩子獲取知識的興趣,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隻能走強製的道路,其結果就是如喬布斯所說的好奇心的泯滅,以及閱讀自由的剝奪。圖書館沒有學校的教學任務,因此也沒必要督促孩子為了知識而被動閱讀。由此亦可看出圖書館與學校在閱讀方麵的區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