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承認了功利讀書也是讀書,但不能說這樣的讀書是理想的高境界的讀書,如果我們把讀書分為三個境界的話,此類的功利讀書,或者說為了求知的讀書一般所能達到的境界,應該是讀書的第一個境界,或者說是讀書的初級境界。
為了求知、出於功利的讀書自然是辛苦的讀書,就是我們常說的讀書是個苦差事。顧隨先生說:“世人有思想者多計較是非,無思想者多計較利害,無論是非或利害都是苦。”為了知識的讀書,屬於計較利害的讀書,所以其過程會是苦的。為什麼苦呢?
首先苦的是心理壓力。按說求知是人的本性,了解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以滿足人的好奇心,這是極為快樂的事情。學校就是因此而產生的。學校教學目的現在有很多,升學現在變成了最為切要的職能。其實這是把學校最本質的屬性扭曲了,學校最根本的最本質的職能應該是為了滿足人的求知本性,把人培養成為渴望了解未知、並且不斷獲得已知的個體。但是現在的學校教育,把升學作為求知的目的,不僅完全掩蓋了學校的本質屬性,而且也因此把根本屬於快樂的讀書變成了痛苦的讀書。痛苦的讀書表現為不是真心想讀,不是情願想讀,不是快樂去讀,而是出於無奈不得不讀,這種強迫性的讀書自然是極為難堪和苦痛的事。英國人上大學時規定必須讀莎士比亞,畢業之後很多人再也不想讀莎士比亞,就是因為大學時讀莎士比亞,不是學生的自願,是課程的逼迫,苦不堪言,所以一旦不受規定的約束,英國人就再也不想受那二遍苦了。
其次,苦的是枯燥無味。為了學業、為了職稱、為了職務、為了改變自己生存環境的閱讀,不完全是來自喜愛、來自興趣的閱讀,自然其閱讀是十分枯燥無味的。所以硬著頭皮讀書,就成為知識閱讀的普遍現象。魯迅在《讀書雜談》中說:“所謂職業的讀書者,譬如學生因為升學,教員因為要講功課,不翻翻書,就有些危險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諸君之中一定有些這樣的經驗,有的不喜歡算學,有的不喜歡博物,然而不得不學,否則,不能畢業,不能升學,和將來的生計便有妨礙了。我自己也這樣,因為做教員,有時即非看不喜歡看的書不可,要不這樣,怕不久便會於飯碗有妨。我們習慣了,一說起讀書,就覺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實這樣的讀書,和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並沒有什麼分別,並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苦痛,很可憐。你愛做的事,偏不給你做,你不愛做的,倒非做不可。這是由於職業和嗜好不能合一而來的。倘能夠大家去做愛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飯吃,那是多麼幸福。但現在的社會上還做不到,所以讀書的人們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強強的,帶著苦痛的為職業的讀書。”一方麵,魯迅把職業的讀書也列為讀書,另一方麵,又分析了這種讀書的痛苦,在於它與個人嗜好的分離,讀書實為勉強。古人鼓勵讀書,常常引錐刺股、頭懸梁的例子,說蘇秦從鬼穀子學遊說之術,然後下山回家變賣家產,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都遭到冷遇,隻好垂頭喪氣地回到洛陽的老家,家人看他落魄的樣子,都十分冷待他,嫂子連飯也不給他做,蘇秦很受刺激,於是刻苦讀書,困意襲來,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振作。蘇秦的故事見《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而頭懸梁,講的是東漢時期孫敬的故事。孫敬嗜書如命,晚上讀書常常通宵達旦,鄰居稱他是“閉戶先生”。《太平禦覽》卷三六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係頭,懸屋梁。”這兩個典故都告訴人們為了功名的讀書,是毫無興味的讀書,因此要困倦,要昏昏欲睡,不得不采取刺激性的措施。而這種讀書,無疑是極為艱苦而且極為痛苦的。為了求知的讀書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