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閻錫山“綏西屯墾”的背景、經過、成效、影響及作用等進行較全麵、係統的梳理與論述,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客觀公允的評價。力求彌補或推動學術界關於這一問題研究的不足,充實內蒙古近代史和中國屯墾史研究的內容。
本書首先探討“綏西屯墾”的曆史淵源,回顧綏遠屯墾的曆史沿革,即從清代之前一直到民國時期綏遠屯墾的曆史變遷軌跡,並在此基礎上分析“綏西屯墾”的曆史背景;其次,論述“綏西屯墾”的組織與管理,包括土地的管理、屯墾的組織編製、組織管理製度等方麵;然後,分析“綏西屯墾”取得的成效,其中主要成效為墾區農林牧業的經營與發展,屯墾隊取得的其他成效:開展經濟貿易活動、實施水利與建設交通、創辦文教衛生事業、建立屯墾新村及其組織等;最後,對“綏西屯墾”作了較為客觀、全麵的評價。筆者認為,“綏西屯墾”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它的產生離不開一定的曆史條件。其一,綏西地區豐厚的自然條件與悠久的開發曆史為“綏西屯墾”創造了條件;綏西地區與山西在政治、經濟上的不可分離關係為閻錫山在綏西組織屯墾提供了便利因素。其二,放墾蒙地是國民黨政府貫徹始終的對蒙政策,鼓勵放墾蒙旗土地的政策與輿論為“綏西屯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其三,閻錫山“造產救國”的主張促成了“綏西屯墾”的產生。其四,“綏西屯墾”是積極響應國民黨編遣軍隊政策的需要。其五,“綏西屯墾”是順應抗日需求、充實西北邊防的舉措。由此可以看出,閻錫山“綏西屯墾”的產生有著極其複雜的曆史背景,它是在一係列複雜的自然、政治、經濟背景下產生的。“綏西屯墾”客觀上曾一度給綏西地區帶來了暫時的繁榮。屯墾部隊自1932年進入墾區進行墾殖後,不但擴大了墾地,還建立了農事試驗場,試種農作物,引進農機,改良畜種;創立農事訓練所,增進屯兵農業知識及技能;設農產合作社,以期農村經濟流動;興修水利,改善墾區水利條件;修築墾區公路幹線,以利交通;設學校,辦醫院;從生產入手創建塞外新村。特別是綏靖了地方治安,平息了河套多年來的匪患,穩定了社會秩序。從這些方麵看無疑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此外,“綏西屯墾”對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麵,閻錫山“綏西屯墾”是時代的產物,無疑受國際國內形勢影響,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從動機上分析,“綏西屯墾”一開始就夾雜著編遣軍隊、保存實力的目的;其二,從組織實施上分析,由於不注意宣傳民族團結政策,出現了對當地蒙民的掠奪行徑;其三,從結果上分析,由於受日軍侵華的影響,屯墾的部分成果沒有鞏固下來;其四,從影響上分析,由於濫墾牧地,“綏西屯墾”加劇了綏西地區土地的沙化,導致當地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
§§第一章 “綏西屯墾”的曆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