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相關地理範疇的界定(1 / 1)

屯墾產生於西漢武帝時期,是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曆代統治者為取得軍事上的主動權,加強邊防,特別是在戰亂年代或與少數民族發生大規模戰爭時,往往開辦屯墾;在大亂之後,社會經濟遭受嚴重摧殘時,有的統治者也推行屯墾,把屯墾當作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的重要手段。

清代之前,綏遠地區並不具備全範圍開墾耕種的自然地理條件。清初綏遠為內蒙古之一部,人民以遊牧為生。康熙年間,清廷為征討準噶爾部開始在綏遠著手屯墾,自此至宣統三年(1911)200多年的時間內,清代對綏遠屯墾的開發時興時廢。民國時期傅作義、閻錫山在綏遠辦理墾務,使綏遠屯墾事業進入發展時期。總的來看,綏遠屯墾的發展先後經曆了未開墾時期、墾務創辦時期、墾務低迷時期、墾務複興時期、墾務發展時期、墾務沒落時期。

為了行文方便,對於與本研究密切相關,並且在文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幾個地理名詞,這裏先進行一個基本界定。

一、河套

關於河套的界定,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河套是黃河中上遊的沿岸地區。何丙勳在《河套圖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勝也。河流自西而東,至靈州西界之橫城,折而北,謂之出套。北折而東,東複折而南,至府穀之黃甫川,入內地迂回二千餘裏,環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一種說法認為,河套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即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北部和陝西省北部的部分地區。黃河在這裏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內蒙古政協、內蒙古社會科學聯合會和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聯合主辦的“2006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會年會”的與會者認為,“河套”所指的地域範圍,是以今天的巴彥淖爾市後套地區為中心,西抵寧夏一帶、東與山西接壤、南跨黃河、北依陰山山脈的一個地區。

關於河套的分法也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河套平原一般分為被稱為“西套”的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被稱“後套”的巴彥高勒與西山嘴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和稱為“前套”的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另一種說法認為,“河套”用來指賀蘭山以東,狼山、大青山南的黃河沿岸地區。並以烏拉山為界,東為前套,西為後套。也有以黃河南、長城北地區為前套的,與河的北麵的後套對稱。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河套平原包括寧夏的青銅峽到內蒙古喇嘛灣之間的黃河兩岸平原,即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前套平原;巴彥高勒與西山嘴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平原;包頭、呼和浩特、喇嘛灣之間的平原,又稱土默川平原。

河套有廣義與狹義之分。一種說法認為,狹義的河套平原僅指後套平原。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河套誌》卷四載:“自寧夏橫城之燕北石嘴子起至榆林之黃甫川正北止,北麵一帶皆名河套也。”今內蒙古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沿岸的地區,統稱河套,這是廣義的河套。狹義的河套,以烏拉山為界,東為前套,西為後套。

本書中出現的“河套”是以今天的巴彥淖爾市地區為中心,西抵寧夏、東至包頭、南臨黃河、北依陰山山脈的地區。

二、後套

一種說法認為“後套”是指巴彥高勒與西山嘴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另一種說法認為,從烏拉特前旗、五原、臨河到磴口、杭錦後旗一帶屬後套;有人認為,後套地區是今內蒙古五原、臨河、固陽、達拉特旗一帶;也有人認為,從磴口(巴彥高勒)至包頭之間的一段,稱為後套。本書中的“後套”是指狼山之南,黃河之北,東抵烏拉山與包頭縣接壤,西至烏拉河與阿拉善為鄰的地區。

三、綏西

本書所指的“綏西”即綏遠西部,具體來說是指東至包頭,西至寧夏,南至黃河,北至狼山,俗名曰“後套”的地區和包頭河西之一部分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