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沈尹戍謂令尹曰:“夫無忌,荊之讒人也,亡夫太子建,殺連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殺眾不辜,以興大謗,患幾及令尹。”

令尹子乃殺費無忌,盡滅其族,以說其國。動而不論其義,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滅其族,費無忌之謂乎!

——《呂氏春秋·慎行》

譯文

沈尹戍對令尹說:“費無忌這個人,是楚國專說別人壞話的人,他使太子建逃奔他國,殺害了連尹伍奢,堵塞了國王的視聽。現在令尹又聽了他的話,殺死了這麼多無辜,以致不少百姓都有所指責,禍患險些要降到您頭上了。”

於是令尹殺了費無忌,連他同族的人也都殺盡了,想用這種辦法平息群眾的憤怒。做事情不講道義,隻知道害別人而不知道這也是在害自己,最終招致自己家族的毀滅,著難道說的不是費無忌嗎?

雜家智慧故事

有詩雲:為人切莫用欺心,舉頭三尺有神明。若還作惡無報應,天下凶徒人吃人。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伍子胥家族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以報仇雪恨。在幫助公子光殺死吳王僚(專諸刺僚)後,實行一係列富國強兵的政策。公元前506年,在孫武攻破楚國城池,成全吳王“春秋五霸”地位後,伍子胥也尋得了報殺父兄之仇的機會。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幹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

伍子胥訪知楚平王之墓在東門外丙莊廖台湖,於是率本部兵卒趕去。隻見平原衰草片片,湖水茫茫,並不知道陵墓的所在。伍子胥讓人四下搜覓,也不見蹤影。他捶胸向天哭號道:“天啊!天啊!難道您不願讓我報父兄之仇嗎?”

忽然有個老父走到他麵前,作揖而問:“將軍是不是要找平王的墓塚?”

伍子胥說:“平王棄子奪媳,殺忠任佞,滅我宗族,天良喪盡,我生不能手刃其頸,死也要親戮其屍,以報我父兄地下之靈!”

老父說:“平王自知多怨,擔心被他人挖掘其墓,故而葬於湖中,將軍欲得其棺,須抽幹湖水方可見到。”於是登上台子指揮。

伍子胥讓善水之人跳入湖中,果然在台東處找到了一個石槨,於是命軍士各背沙囊一袋,堆積在墓旁,隔斷周圍的湖水。鑿開石槨,發現了一個沉重的棺材,裏麵隻有衣寇及精鐵數百斤而已。

老父說:“這是疑棺,真棺尚在下麵。”

扳去石板,發現下麵果然還有一個棺材。伍子胥命人毀了棺木,取出屍體,正是楚平王之身。因為用水銀葬斂,其肌肉尚如活著時無二。

伍子胥看到楚平王的屍身,頓時怒氣衝天,手持九節銅鞭,連抽三百下,直至肉爛骨折。伍子胥左足踩住楚平王的腹部,右手挖出其眼球,罵道:“你生時枉有眼目,卻不辨忠奸,聽信讒言,殺我父兄,釀出大冤!”伍子胥仍不解氣,接著扭斷了楚平王的頭顱,毀了他的衣衾棺木,連同骸骨拋棄在了荒野中。

伍子胥發了泄,問老父:“你怎麼知道平王葬身之處呢?”

老父說:“我並非他人,而是石工。當初平王命我等五十餘名石工砌造疑塚,擔心我等泄露了機密,待疑塚砌成之後,將所有的石工都殺害了,獨有老漢我一人得以逃脫。我感念將軍孝心至誠,特來指明,也算是給當年的五十名冤魂一個交待!”

伍子胥便酬謝了老父而去。而楚平王的屍骨在荒野中,任風吹日曬雨淋,當真慘至“死無葬身之地”,他害人終害己,可悲亦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