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能學者:從師苦而欲學之功也,從師淺而欲學之深也。草木雞狗牛馬,不可譙詬遇之,譙詬遇之,則亦譙詬報人,又況乎達師與道術之言乎?故不能學者:遇師則不中,用心則不專,好之則不深,就業則不疾,辯論則不審,教人則不精;於師慍,懷於俗,羈神於世;矜勢好尤,故湛於巧智,昏於小利,惑於嗜欲;問事則前後相悖,以章則有異心,以簡則有相反;離則不能合,合則弗能離,事至則不能受。此不能學者之患也。

——《呂氏春秋·誣徒》

譯文

不善於學習的人,跟老師學習態度不認真,卻想學得很精;跟老師學習不求甚解,卻想學得很深。草木、雞狗、牛馬不能用粗暴的行為對待它們,粗暴地對待它們,它們也會粗暴地報複人,又何況是精通教學的老師和道術的講授呢?所以,不善於學習的人,對待老師不忠實,用心不專一,愛好不深入,學習不努力,辯論起來分不清是非,教育人不精深。對老師怨恨,安於世俗,在眼前雜事上花費精力;依仗權勢為非作歹,因此沉迷於耍弄奸巧計謀,迷戀微小的利益;在嗜欲上惑亂,處理事情前後矛盾;作文章觀點雜亂不一致,即使簡單也會有相反之處。分散的東西不能綜合起來,綜合的東西不能分析,重大的事來臨卻不能承受,這是不善於學習的人的毛病。

雜家智慧故事

那些不專心致誌的人,往往浪費了時間,卻學不到任何東西。智者所見略同——在《管子·小匡》篇中,記載了春秋時,齊桓公問丞相管仲說:“要怎樣才能讓人民生活安定,成就人民的事業?”管仲回答說:“士、農、工、商這四種身分的人不可以雜處而居,不然就會混亂,無法各司其職。所以聖王的時代,士都住在環境清淨的地方、農民一定住在田野鄉間、從事勞動的人一定住在官府附近、經商的人一定住靠近市場的地方。士如果能聚居在清幽的地方,那麼從早到晚、從小到大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義、孝、敬、愛、悌等處世原則,他們的心就可以安定下來,不會受到別的事物幹擾而改變他們的意誌。”

相傳有個門客向梁惠王推薦淳於髡,梁惠王兩次接見他,他始終一言不發。惠王感到很奇怪,因此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讚淳於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是一點收獲也沒得到啊。難道是我不配跟他談話嗎?”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於髡。淳於髡說:“本來就是這樣。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音樂上,因此我沉默不語。”那個門客把淳於髡的話全部報告了惠王,惠王大為驚訝,說:“哎呀,淳於先生確實是個聖人啊!前一次淳於先生來的時候,有個人獻上一匹好馬,我還沒來得及相一相,恰巧淳於先生來了。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個人獻來歌曲,我還沒來得及試一試,也恰好淳於先生來。我接見淳於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裏卻想著馬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