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強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強大。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藉其威與其利。非強大則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則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則不足以勸也,故賢主必使其威利無敵,故以禁則必止,以勸則必為。威利敵,而憂苦民、行可知者王;威利無敵,而以行不知者亡。小弱而不可知,則強大疑之矣。人之情不能愛其所疑,小弱而大不愛則無以存。故不可知之道,王者行之廢,強大行之危,小弱行之滅。
——《呂氏春秋·壹行》
譯文
強大不一定能夠稱王天下,稱王天下卻必須要強大。稱王天下的人靠什麼成功的呢?靠的是他的威勢和財富。如果不強大,那麼他的威勢就不能成為威勢,他的財富也就算不上財富。威勢不能成為威勢,就不足以禁止人們為惡;財富算不上財富,就不足以鼓勵人們向善。因此,賢明的君主一定要自己的威勢和財富無可匹敵。這樣,用以除惡,就一定會令行禁止;用以揚善,就一定會有人響應。威勢與財富相當而又能關心百姓疾苦,那麼,言行誠信可知的人就能在天下稱王;威勢和財富無可匹敵,但言行不可察知的人卻會滅亡。國家弱小而其所作所為又讓人捉摸不透的,強大的國家就會猜疑它了。不喜歡那些有所猜疑的人,這是人之常情。國家弱小而又不為大國喜愛,那就無法生存了。所以,言行不讓人察知這種方式,稱王天下的人這麼去做就會衰落;強大的國家這麼去做就會有危險;弱小的國家這麼去做就會滅亡。
雜家智慧故事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說的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道理,“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也說明了萬物盛極而衰的本質。因此,無論作人做事,都要懂得謙虛內斂。“知識使人謙虛,無知使人驕傲”,隻有謙虛才會讓你保持冷靜平和、正確地認識自己,也才能進一步地充實和豐富自己。因而,大話說得越大的人,往往就是懂得越少的人,往往也越不被他人所容納。在處世方麵,提倡“不得避事”,“至於臨難死節”,要善於“藏精於晦”、“養神於靜”,其目的是“善畜者不竭,善應者無窮”,雖有可取之處,但因其在官場的沉浮,其中還來雜一些消極因素,須正確領會其“修身治人之術”的內容。
相傳,孔子和學生到魯桓公廟裏,看到座位上擺著欹器。孔子向守廟的人問道:“這是什麼器具?”
“這是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守廟的人回答。
孔子端詳了一會兒,若有所思地說:“我所知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當它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裝了一半水的時候就變正了,裝滿了水就會傾覆。”
說完,他要學生們弄點水來,倒進去試試。果然,欹器裏麵裝了一半水時就正了,水一盛滿就傾覆了。孔子看後,很有感慨,“唉, 哪有盛滿了水而不傾覆的呢!”孔子說。
“盛滿後有沒有辦法使它不傾覆呢?”子路問孔子。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然後對學生說:“絕頂聰明的人,用持重來保持他的聰明;功滿天下的人,用謙遜來保持他的功勞;勇力蓋世的人,用謹慎來保持他的本領……這就是所說的用退讓的辦法來減少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