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今有良醫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萬也。故賢者之致功名也,必乎良醫,而君人者不知疾求,豈不過哉?今夫塞者,勇力、時日、卜筮、禱祠無事焉,善者必勝。立功名亦然,要在得賢。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國治身逸。天下之賢主,豈必苦形愁慮哉?執其要而已矣。雪霜雨露時,則萬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厲去矣。故曰堯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
——《呂氏春秋·察賢》
譯文
如今這裏有一個好醫生,給十個人治病治好了九個,那麼求他治病的人就會很多。賢能的人為君主建立功名,就好比好醫生能給人治好病一樣,可是做君主的卻不知道奮力去尋找這樣的人,這難道不是過錯嗎?如今下棋的人,勇力、時機、占卜、禱告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沒有用的,技藝高的就一定獲勝。建立功名也是這樣,關鍵在於得到賢人。魏文侯以卜子夏為師,與田子方交友,對段幹木以禮相待,就使國家太平、自身安逸。天下賢明的君主,難道一定得勞身、費心嗎?抓住關鍵的東西就行了。霜雪雨露應時而來,萬物就會生長了,人民就會安樂了,疾病與妖孽也就會遠離人們。所以人們說到堯的儀容,說他的衣服寬大下垂,這是說他很少有政務啊!
雜家智慧故事
賢明的君主總是能聽取臣民的意見,並相應對自己的言行作出調整。如唐太宗李世民便能聽取臣子的建議,因此傳有許多他與魏征的佳話。明君有賢臣,唐太宗虛心納諫,對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進諫如故,“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從不畏龍顏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終於開創了大唐“貞觀之治”的輝煌盛世。魏征死後,太宗如喪考妣,慟哭長歎,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他還令公卿大臣們把魏征遺表中的一段話寫在朝笏上,作為座右銘,以魏征為榜樣,做到“知而即諫”。君臨天下的皇帝,對一個老臣竟倚重、傾心如此,這在曆史上的確並不多見。
相傳魏征很早便投在太子李建成門下。由於魏征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李世民一見魏征,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征將有殺身之禍。可是,魏征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李世民聽後,被魏征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心眼裏欽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征為諫議大夫,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征,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懷大誌,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盡量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