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荊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策,聞於國,莊王見而問焉。對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觀人之友也。觀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所謂吉人也。觀事君者也,其友皆誠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職日進,此所謂吉臣也。觀人主也,其朝臣多賢,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爭證諫,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謂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觀人之友也。”莊王善之,於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
——《呂氏春秋·貴當》
譯文
楚國有個善於相麵的人,他的判斷沒有失誤過,聞名全國。楚莊王召見他,問起他這件事,他回答說:“我並不能給人看相,而是能詳察人們的朋友。觀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孝順老人,尊敬兄長,為人忠厚、恭謹,那麼,這樣的平民家裏一定會日益富足,自身一定會日益顯榮,這是所謂的吉人。觀察替君王做事的人,如果他的朋友都很忠誠可靠,品德高尚,樂善好施,那麼他就會每日有所進益,官職也會日益得到升遷,這是所謂的吉臣。觀察君主,如果他的朝臣多是賢能,侍從多是忠良,君主有過失都爭相勸諫,這樣的君主,他的國家就會日益安定,自身就會日益尊貴,天下就會日益敬服,這是所謂的吉主。我並不能給人看相,而是能觀察人們的朋友啊!”楚莊王稱讚他說得好,於是加緊收羅賢士,日夜堅持不懈,從而稱霸於天下。
雜家智慧故事
賢明的君主時常召見有各種技藝的人,並不隻是把他們收為己有就罷手了,而是要用他們成就大業。事情不論大小,道理本來就是相通的。馳騁射獵,鷹飛犬逐,這些事賢明的君主不是不做,而是做了能使智力日有進益。不肖的君主這樣做,卻會使腦筋越發昏惑。古書上說:“做事驕慢昏惑,不滅亡還等什麼?”
春秋時期,管仲擔任齊國的宰相。齊桓公對他非常信任,遇到民生大計和軍機要事常常和他商量,對他的建議也無不言聽計從。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日益富強,管仲也被尊稱為“仲父”。
不幸的是,這樣一位得力的相國年事日高,身患重病。齊桓公專程探望,見到管仲病中的淒慘模樣,不禁在一旁垂淚。
“恐怕我不久就要離開人世,再也不能為您效勞了。您也應該考慮一下合適的人選來填補相國的空缺之位。”管仲說。
“我這些日子也想過,隻是不知道把國政交給誰才放心!您看鮑叔牙怎麼樣?”
鮑叔牙是管仲多年的朋友,也是他的恩人。聽完齊桓公的話,管仲立即回答說:“鮑叔牙這個人才德兼備,但是他不適合做相國。他對別人的過錯和缺點深惡痛絕,一旦牢記在心,就久久不忘。作為相國沒有虛懷若穀的胸襟怎麼能與其他大臣和睦相處呢?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又怎麼能處理國政呢?”
“那易牙可以嗎?”齊桓公又說出一個名字。
管仲馬上搖頭:“我正要提醒您呢,易牙、豎刁、開方這三個人千萬不能用!”
桓公大吃一驚,問道:“這是為什麼?舉國上下都知道他們三人對我忠心耿耿,為什麼不可重用他們?”
“我也知道易牙曾經把自己的孩子殺了,蒸熟了飽您的口福。但是所謂‘道是平常心’,他這樣超乎常情常理的舉動,恐怕不是什麼好事!”
“但是他愛我勝於愛子,說他對我仁至義盡也不為過,這還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嗎?”齊桓公還是有些不解。
“‘虎毒不食子’,今天他對自己的親生骨肉都下得了毒手,明天對大王您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嗎?”
桓公又問:“那豎刁呢?為了能侍候寡人,他自我閹割進宮,拿自己的身體回報我。這應該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吧!”
“這樣的人如此狠心,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到關鍵時刻會不摧殘君主您嗎?”
桓公接著提起開方,問:“他身為堂堂衛國公子,卻舍棄尊貴的地位,甘願做我的臣子。人情莫親於父母,他父母去世時,他忙於輔佐我竟然沒有回去奔喪。他對我的忠心日月可鑒,對他,我沒有半點懷疑!”
“他舍棄在那邊的富貴必定是想得到更多的富貴。您再想想,一個人對父母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一心一意地回報他人的恩情嗎?您不要一味地為那些特殊的言行感動,異於常情之舉,必定暗藏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