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尊下卑。卑則不得以小觀上。尊則恣,恣則輕小物,輕小物則上無道知下。下無道知上。上下不相知,則上非下,下怨上矣。人臣之情,不能為所怨;人主之情,不能愛所非;此上下大相失道也。

——《呂氏春秋·慎小》

譯文

主上尊貴,臣下低賤。低賤,就不能通過小事觀察主上。主上尊貴,就會驕恣,驕恣就會忽視小事,忽視小事,主上就沒有途徑了解臣下,臣下也沒有途徑了解主上。上、下互不了解,主上就會責怪臣下,臣下就會怨恨主上了。就人臣的常情來說,不能為自己所怨恨的君主盡忠竭力;就君主的常情來說,也不能喜愛自己的所責怪的臣下。這是造成上下誤解,產生分歧的原因。

雜家智慧故事

無論下人出身多麼尊貴多麼卑賤,領導者都應該一視同仁,和他們平等相處。因為小人物絕對值得與之交往,不僅能帶來旺盛的人氣,從而贏得更多人的崇敬,而且在出乎意料的時候很可能助一臂之力,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公子孟嚐君,他以輕財好施、善待賓客而聞名天下。其他國家的人物都紛紛投奔到他的門下,以致他所供養的食客多達數千人,彙集了各個地方的人才。每當有一個新客人來拜訪時,孟嚐君總會親自接見,盛情款待。

他和來客坐在一起促膝談心,親切地詢問客人家中的境況。這時,他會安排自己的侍從隱藏在屏風後麵,把他們談話的內容一一記錄下來。等客人離開後,孟嚐君便會派人到來客家中去,奉送豐厚的禮品,表示慰問。他的食客對孟嚐君這種一視同仁的態度尤其感激,所有的客人都以為孟嚐君對自己最好,和自己是最親密的,因此每個人都想報答他的知遇之恩。

一天,有兩個人先後前來拜訪孟嚐君。他倆都沒有什麼真本領,其中一個人善於學雞叫,還有一個人是個小偷,不過模仿起狗來惟妙惟肖。孟嚐君打算接納這兩個人,但其他賓客都反對:“雖然我們也有出身卑微的,但是這種雞鳴狗盜之徒加入我們之中,實在是難於接受。”孟嚐君卻堅持收他們為自己的食客。

有一次,秦昭王把孟嚐君囚禁起來,準備殺掉他,孟嚐君趕緊派人向秦昭王的寵姬求救。那位寵姬說:“孟嚐君如果能把他的那件狐白裘送給我,我就幫他的忙,保證他平安無事,化險為夷。”

孟嚐君的確有一件狐白裘。這件狐白裘一襲雪白,一根雜色的毛都沒有,價值連城,但他早就把它獻給了秦昭王。現在這件衣服還收藏在秦宮之中,惟一的辦法就是把這件衣服從宮中偷出來。

他向門下的食客求助,那個小偷馬上站出來說:“偷,我是很在行的!我保證能取出來,而且萬無一失。”

當夜,他搬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戲,裝扮成一隻狗,潛入秦宮,輕而易舉地就偷出了狐白裘。寵姬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狐白裘後,果然在秦昭王麵前為孟嚐君說好話,秦昭王答應釋放孟嚐君。

孟嚐君於是變更姓名,逃出鹹陽,後半夜到了函穀關。可是,秦昭王後來感到後悔,立即派人追趕他。而這時城門緊閉,秦國有項規定,雞叫時才能打開關門,如果等到雞鳴天亮後,恐怕逃跑就更難了。前有雄關擋路,後有秦軍追趕,形勢十分危急。孟嚐君的門客中那個善學雞叫的人得知公子的危險後,決定幫他脫險。他一聲長鳴,遠近村莊的雞跟著都叫了起來。守關人雖然覺得天色尚早,但聽得一片雞叫,還以為天亮了,馬上開關,孟嚐君趁機順利逃出。

孟嚐君供養的那幾千食客,都同他原來素不相識。他從不擔心他們不為他效力,對他們一律給以關懷和饋贈,也更不計較什麼小人、君子的地位和出身,結果正是這些雞鳴狗盜之徒救了自己的性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