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於吳。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視靡曼,耳不聽鍾鼓。三年苦身勞力,焦唇幹肺。內親群臣,下養百姓,以來其心。有甘?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身親耕而食,妻親織而衣。味禁珍,衣禁襲,色禁二。時出行路,從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漬病困窮顏色愁悴不贍者,必身自食之。

——《呂氏春秋·順民》

譯文

越王為會稽山戰敗的恥辱而痛苦,想要深得民心以求得和吳國死戰,就身體不安於枕席,吃飯不嚐豐盛的美味,眼睛不看美色,耳朵不聽鍾鼓音樂。三年裏,煎熬身體,耗費精力,唇焦肺幹。在內親近群臣,在下供養百姓,用以招徠他們的心。如果有甜美的食物,不夠分的話,自己就不敢吃;如果有酒,把它倒進江裏,和人民共同享用它。自身親自種來吃,妻子親自織來穿。吃的禁止珍異,穿的禁止過分,色彩禁止使用兩種以上。時常外出,跟著車子,載著食物,去看望孤寡老弱當中染病的、困難的、臉色憂愁憔悴的、缺吃少喝的人,一定親自喂他們。

雜家智慧故事

為王者,當體恤臣下,和人民同甘共苦,這樣才能獲得子民更多的愛戴。切不可脫離群眾,但子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時,自己卻過著錦衣玉食般的生活,這樣一旦自己遇到不利,民眾也很難伸出援手。

相傳明朝天順初年,韓雍率大軍討伐廣東峒山的叛軍,當地的地勢險要,他擔心難以取勝,吃飯時,韓將軍心中悶悶不樂。此時新會縣丞陶魯在一旁值勤,韓將軍回頭問他說:“縣丞,你猜猜我現在心裏在想些什麼?”

陶魯說:“您大概是考慮征討叛軍的事吧?”

“對,縣丞你能替我打敗叛軍嗎?”

“不但能取勝,而且很容易。”

韓將軍聞聽此言,大怒道:“我手下文官武將上千人,都沒有稱我心的,你敢口出狂言,該受鞭刑!”

陶魯並不下拜,反而高聲說:“叛軍難以打敗,並不在於叛軍本身,而在我們自己,主要是由於將軍沒有能夠充分發揮我的作用。”

韓將軍感到奇怪,就問他:“你要帶多少人才能取勝?”

“三百人就足夠了。”

“怎麼會這麼少呢?”

“兵不在多,而在於精。”

“在我的軍隊中,那就任你挑選吧。”於是陶魯提出選兵標準:舉起一百鈞,箭射二百步。士兵們共有十五萬,但是能達到這個標準的,隻有二百五十個人。

陶魯說:“數量還不夠。”於是又令人招募了幾天,三百人總算招滿了。

不久陶魯被任命為副將,他每天帶領這三百人操練陣法,又用牛肉和好酒犒勞大家,而且還能與士兵們同甘共苦。每逢戰事他都身先士卒,士兵都願意為他去拚死出力,打仗時都勇往直前,爭先恐後的登上敵城,結果大敗叛軍。

從叛軍那兒奪取的金銀綢緞,陶魯全都分給這三百人,自己卻分文不取,將士們對他更加的敬服,他說的話總是令行禁止。叛軍一聽說陶家軍來了,嚇得不是逃跑就是投降,誰也不敢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