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子遝相周,申向說之而戰。公子遝訾之曰:“申子說我而戰,為吾相也夫?”申向曰:“向則不肖。雖然,公子年二十而相,見老者而使之戰,請問孰病哉?”公子遝無以應。戰者,不習也;使人戰者,嚴駔也。意者恭節而人猶戰,任不在貴者矣。故人雖時有自失者,猶無以易恭節。自失不足以難,以嚴駔則可。

——《呂氏春秋·審應》

譯文

公子遝任周的相國,申向去向他遊說,申向見到公子遝時渾身發抖。公子遝譏諷他說:“申子來向我遊說卻渾身發抖,因為我是相國的緣故嗎?”申子回答說:“我很不肖。雖然這樣,但公子年僅二十歲就做了相國,接見長者卻使他渾身發抖,請問這是誰的過錯?”公子遝無話回答。發抖是因為不習慣見尊貴者,使人發抖是因為態度嚴厲驕橫。如果尊貴者態度謙恭,進見的人仍然發抖,責任就不在尊貴者身上了。所以,別人雖說時常有犯過失的,但自己還是不能改變謙恭待人的態度。別人犯過失不足以責難,用嚴厲驕橫的態度待人則應該責難。

雜家智慧故事

中華泱泱大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更是我族傳統美德。少悲對長者,理當恭敬有加,這不僅體現一個人的學識,更能從中看到其為人態度及個人修養。

相傳秦朝時候,張良幼時在下邳縣橋上散布遊玩,有一個老翁,穿著麻布衣服,走到張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麵,回頭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來!”張良很驚愕,他見老翁年老,強行忍住不滿,下去拾起了鞋子。老翁又說:“給我穿上!”張良見已經替他取回了鞋子,好事做到底,便跪下替老翁穿上。老翁伸著腳等張良給他將鞋穿上後,大笑著走了。張良非常驚奇,目送老翁很遠。老翁沒過多久又走回來,說:“小子可以教誨。五天後黎明,與我在此相會。”張良覺得莫名其妙,但還是答應了。五天後,黎明時分張良就到了相約之處。可老翁已經等在那裏,他大怒說:“和老人約定會麵,卻比我後到,為什麼呢?”又說:“五天後早來。”說罷轉身離去

五天後雞剛一啼鳴,天還未亮張良便趕到相約的地點。老翁又先到了,他大怒說:“又比我晚來,為什麼?五天後要早來!”

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等在相約的地點。過了一會,老翁姍姍而來,高興的說:“就應該像這樣。”他拿出一本書,說:“讀這本書就能作皇帝的老師,十年後你將會發達,十三年後你會在濟北見到我,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然後離去,再也沒有出現。

天明以後張良看這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