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騎自行車轉遍沈陽的大街小巷,除了肺裏呼出的氣之外,沒有碳排放量。用眼睛看風景不排碳。說到看,亂轉之人先看街名,不然不知自己走到了哪裏。今天說一下沈陽的街名。
一家小孩子的名字就是他家大人的文化積累。歸結到街名上,除了文化,還有時代與產業特征以及官員的偏好——近幾十年的街名全由官員起,否則誰起呢?
不同年代起的街名混在一起,跟破爛市和古玩市場差不多,陸離難辨。東北大馬路邊上有如意一路、二路、三路和五路,中間插一個工農路,估計占了如意四路的指標,就屬於特定年代硬改的名。工農路北麵,並列新生一街、二街、三街。新生,明白不?(沈陽人愛用“明白不?”反詰提問題的人)它一定與監獄和勞改有關,必須的。“新生”是那個時代為勞改犯起的向上的別稱。此處有一個大監獄,人稱“大北監獄”。改革開放初,猛人掙錢多,市井留下“北大的不如大北的”這句警世的話。如今監獄遷到郊區(早該遷,免得獄方把靠街的窗戶用膠合板釘死,防止男女犯人嘹望男女路人),但新生一、二、三街的街名仍舊,可為嬰兒助威。
沈陽的大工廠在鐵西區。鐵西的名字澄清它在鐵路西邊。這種域名在中國是進入工業時代的象征。無數城市有鐵東、鐵南、鐵北這樣的地名。鐵道橫行成了開埠的象征,就像尼古拉大帝修通西伯利亞大鐵路後,才徹底征服俄羅斯的東方,把我的祖先從富饒的貝加爾湖畔打到蒙古國東方省。在中國,鐵路是當年最大的地標,大到了當權人懶得為街起名字,東西南北,冠鐵為名,多方便。鐵西區的好多街名拱衛一個“工”字,保工、獎工、德工、衛工、啟工、肇工、讚工、愛工、興工、富工、壯工、強工,都是街名,名門十二子,耀武揚威。每個“工”又分出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大樹生枝開葉,看出鐵西有多麼的雄偉。但“工”字街在鐵西並不徹底,還有貴和、齊賢、勳業、明廉這些街名,後者帶著三四十年代的氣味或者說儒家的範兒。何也?原來,八一五光複之日,國民政府要員齊聚沈陽,站在市政府大樓頂上宣布神州璧還,海內綏靖。蔣委員長為紀念計,給沈陽街道起了一批名字,如上述貴和等街名,還有其他各區的同澤、集賢、善鄰等街路名字,寄寓東北的未來教化敦正。這些名字現在還叫著,它們是建國初期和“文革”中的漏網之魚,若知是蔣介石起的名字,豈能留一日?一日不可留。如今蔣也過世多年,這些名還在叫。明廉街在抗戰末期是妓院聚集地,蔣名之“明廉”,意為“知恥”。建國後,窯子鋪全沒了,但那裏的人還是不怎麼明廉。這一片住平房的人,常年(30多年)靠扒鐵道謀生。他們飛身上火車,往下滾包,大白梨、縫紉機什麼都有。早些年此地可見到斷肢者,姿身仍赳赳然,一看就是吃鐵道飯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