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細菌的名,起得比人名都好聽。看這個:金黃色葡萄球菌,一幅光焰奪目的樣子。金黃色已夠恭維,加之葡萄,近乎完美。正是這種菌造成了魯迅戲稱“豔若桃花”的那種癤子。
菌稱之細,是由於它小得要用光學顯微鏡放大1000倍才看得清。為了便於識別,要加以染色。這種染色法叫做革蘭氏染色法。病菌中還有一種“白色念珠菌”,聽來禪味十足,甚至婉轉。但它的作為很不好,甚至很不正派。它致病的地方不宜明確說出來,在女同誌的私處。
菌名也有平實的,如大腸杆菌,不加華飾;又有菌名一針見血指出其弊端,像破傷風杆菌,可謂毫不留情;還有讓人百思不解那種,如產氣莢膜杆菌。人們雖對杆菌略知一二,但對“產氣莢膜”卻不知所雲了。另有不露聲色類,如布氏杆菌,不卑不亢,褒貶全無,由發現此菌的洋人名字的字頭而來。這種菌造成的病亦叫布氏杆菌病,多為接觸牛羊產品的工人,如毛紡廠女工,患病後又饞又懶,吃飯有饕餮相,卻不知饑飽。
細菌一物,數不勝數,廣泛存在於土壤及生物肌體內外,致人以病的隻是少數。人對細菌的名稱多說不全,因為它種類實在太多。在形態上已知球、杆、弧三種。現在盛修辭書之風,估計很快就出現《細菌辭典》或《細菌鑒賞大辭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