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聽說了這件事,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於是都來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有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居們的祝賀,一點兒都不高興,十分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會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都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裏明明高興,卻有意不說出來。因此大家都悶悶不樂地回去了。
果然不出塞翁預料,不幸的事又發生了。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剽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於是,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揚揚得意。
然而,一天,塞翁兒子太高興了,就打馬飛奔。誰知,一個趔趄,他從馬背上跌了下來,摔斷了腿,成了跛子。鄰居們聽說了,又紛紛前來慰問。
塞翁說:“這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了性命,或許是福氣呢。”
鄰居們聽了,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通,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都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人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這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好事與壞事相互逆轉的道理。有些事看上去是好事,但可能轉變為壞事;相反,有些事看上去是壞事,卻可能轉化為好事。塞翁能看透這一點,對得與失不喜不悲,不得不讓我們佩服。
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餘香”,說的也是失與得的關係,送花人雖然失去了玫瑰,但能博得別人的好感。是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生活中亦是如此,我們不小心跌了一跤,雖然摔疼了,但我們卻得到了一個教訓,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這些道理也許大家都懂,可是,我們還是常常計較得與失,常常為自己失去的東西感到傷心、難過。
假如我們能夠在得與失麵前灑脫一點,看透得失,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也許你會說,這樣,人就會變得消極了,聽天由命。其實不然,認識得與失是為了改變做事的態度:遇事不驚,泰然處之。“盡人力,而聽天命。”“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獲得像塞翁那樣的心境。
高普一語道破天機,他也說:“並非每一次不幸都是災難,早年的逆境通常是一種幸運。與困難作鬥爭不僅磨煉了我們的人生,還為日後更激烈的競爭準備了豐富的經驗。”所以,在不幸麵前,不要氣餒,不要傷心,要相信今天的不幸是為明天做準備。
人生哲理諍言
苦難和幸運是如影隨形的,幸運總是躲在苦難身後,苦難總是掩藏在幸運裏麵。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取得成就的大小往往與他所經曆過的坎坷、苦難成正比。因為苦難後麵是豐厚的資產,隻有經曆過苦難的人才會更加偉岸、富有、快樂。
5.勇於挑戰困難,困難終將被你征服
有的人可能一帆風順,有的人可能要遇到挫折。人生伴隨著歡樂,也伴隨著悲苦。憂患是與生俱來的。順境是我們的願望,而逆境則可能是生活中應有之理,應有之義。不然的話,我們又何必講“迎接挑戰”或“參與競爭”之類的話?
——謝冕
謝冕,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文藝評論家、詩人、作家。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天,一個農民的驢子不小心掉進了枯井裏。那頭可憐的驢子在枯井裏淒慘地叫了好幾個小時,農民也在井口急得團團轉,想了很多辦法也無法把它救出來。最後,農民斷然認定:驢子已經很老了,這口枯井也應該填起來了,不值得花這麼大的精力去救驢子。
於是,農民跑去把所有的鄰居都請來幫他填井。大家都很樂意幫助農民,抓起鐵鍬,開始往井裏填土。
驢子見很多泥土落在自己身上,很快就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剛開始,它十分恐慌,在井裏大聲哭叫。眾人不理睬它,依然揮起鐵鍬,將泥土一點一點地送到井裏。但過了一會兒,讓大家感到不解的是,驢子居然安靜了下來。幾鍬土過後,農民終於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讓他驚呆了。
驢子迅速地將每一鏟砸到它背上的土迅速地抖落下來,然後狠狠地用腳踩緊。就這樣,沒過多久,驢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就在大家驚詫不已時,驢子縱身跳了出來,快步跑開了。
故事中的驢子最終跳出了枯井,獲得了重生,就是因為它勇敢地戰勝了痛苦,並成功地將痛苦踩在了腳下。在農民已經放棄它的情況下,如果驢子不進行自救,不經受痛苦的煎熬,而是一味地哭叫,那麼它最終隻能被泥土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