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心理教育格言(1)(2 / 3)

〔中〕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如果沒有一個清淨的心胸,人的幸福生活就將不可能。

〔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

信仰

信仰是精神的勞動:動物是沒有信仰的,野蠻人和原始人有的隻是恐怖和疑惑。隻有高尚的組織體,才能達到信仰。

〔俄〕契訶夫:《契訶夫手記》

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

〔美〕惠特曼:《人生就是奮鬥》

信仰和理性不相容,應該要理性,而不要信仰。

〔德〕霍爾巴赫:《健全的思想》

整個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劇。沒有信仰,生命頓時就毀滅了。

〔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回憶錄》

盲目的信仰導致宗教的狂信。

〔法〕盧梭:《愛彌兒》

有信仰的人,比集團中的掌權者或因利害而烏合起來的九十九人更有力量。

〔英〕穆勒

當人拋棄信仰時,迷信可望搬進來。

〔英〕呂凱特

我們若憑信仰而戰鬥,就有雙重的武裝。

〔古希臘〕柏拉圖:《智慧的錦囊》

每個人總不免有所迷戀,每個人總不免犯些錯誤,不過在進退失據,周圍的一切開始動搖的時候,信仰就能拯救一個人。

〔俄〕西比利亞克:《普裏瓦洛夫的百萬家私》

強製的信仰隻能喚起反感。

〔德〕叔本華:《書簡》

信仰把許多事物視作必須由它移去的大山。

〔英〕W·R·英奇:《教區長的凡思補遺》

一個人的信仰或許可以查明,但不是從他的信條中,而是從他慣常行為所遵循的原則中。

〔英〕蕭伯納:《人與超人·革命者的格言》

當旨信者成為公眾的笑料時,他感到愉悅,因為他開始認為自己是殉道者。

〔英〕西德尼·史密斯:《致彼得·普利姆利書》

在塵世的事務中,人之得救不靠信仰,倒是靠缺乏信仰。

〔美〕富蘭克林:《格言曆書》

隻信可能之事,非信仰就是哲理。

〔英〕布朗:《一個醫生的宗教信仰》

信仰就是一種感情,這種感情的力量,就同其他各種感情一樣,恰好同激動的程度成正比。

〔英〕雪萊:《論無神論的必然性》

信仰猶如愛慕,它不能被強製。任何強製的愛,都必會變成恨。因而,那種強製信仰的企圖,其結果首先是真正的不信仰。

〔德〕叔本華:《論宗教》

光有信仰是不夠的。必須滿懷熱情地保持信仰。

〔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回憶錄》

從來沒有一次顯著地改變事件進程的群眾運動,其參加的個人不是為某種信仰所鼓舞的。

〔美〕悉尼·胡克:《理想·社會神話和民主》

對待信仰也像對待愛情一樣,是需要勇氣和膽量的。

〔俄〕托爾斯泰:《同時代人回憶托爾斯泰》

信仰乃是智力的那種強有力的、持久的、生動的說服性,沒有任何欺騙性的誘惑能夠成功地與之抗衡。信仰修正行為,給心願提出新的方向,並使整個性格純淨聖潔。

〔英〕葛德文:《政治正義論》

信仰,無所不在,從整體中強烈地表現出來。

〔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回憶錄》

改換信仰的人不是我認為可取的人。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一個人理應是有信仰的,或者正在尋找信仰的人,人沒有信仰,就成了行屍走肉。

〔俄〕契訶夫:《補遺》

一切共同的信仰都是美滿愛情的紐帶。

〔法〕莫洛亞:《生活的藝術》

信仰隻是為軟弱的人,萎靡的人,貧血的人,貧血的人的!他們向往上帝,有如植物的向往於太陽。唯有垂死的人才留戀生命,凡是自己心中有著太陽有著生命的,為什麼還要到身外去找呢?

〔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一個人是不能僅僅信仰自己的。

〔俄〕屠格涅夫:《前夜》

信仰決不是知識,而是使知識有效的意誌決斷。

〔德〕費希特:《人的使命》

信仰存在於人生之中。對於依靠人的力量解決不了的某種力量,規律和現象產生敬畏之感,便是它的出發點。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最徹底的狂熱的信仰幾乎是純粹的不可知論,根本不知其所以,卻絕對信任之。

〔美〕門肯:《去它的!盡是誹謗》

人是一種好輕信的動物,他必須信仰某種東西;在缺乏好的信仰基礎時,他寧可滿足於壞的信仰。

〔英〕羅素:《不得人心的雜文集》

信仰得快,變化得快。

英國諺語

一切力量的一致才是真正的信仰。

〔古羅馬〕奧維德:《斷片》

信仰是人心中最高的情感。

〔丹麥〕克爾愷郭爾:《恐懼與顫栗》

信仰起源於愛。

〔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

信仰是可以創造奇跡的。

〔美〕馬克·吐溫:《赤道環遊記》

信仰是沒有國土和語言界限的,凡是擁護真理的人,就是兄弟和朋友。

〔德〕享利希·曼:《亨利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