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凸現現代意識――都市情調(1 / 2)

我國的散文創作從上世紀90年代走到今天已經欣欣向榮了10餘年,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是一種奇跡。但現在困擾散文界最突出的問題,仍然是沒有徹底完成散文文體的變革,有些散文作家甚至還在唐聲宋韻的模式裏徘徊。這種認識符合我們目前的散文實際狀況。所謂多元化格局,就是沒有統一的模式,而且不可能產生統一的模式,所以,新散文與老式散文同時存在,理性散文與抒情散文都有天地。我們隻是論述了新時期散文回歸了理性,並不是說抒情散文從此就會銷聲匿跡。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傳統觀念逐漸就會被現代觀念所取代。現代觀念實際上就是能夠包容萬象,共存共榮,相互促進,和諧發展。

從目前新散文思維的狀況來看,現代意識正在進一步覺醒,但還不夠。香港董橋的散文現代意識就很濃,是很成功的範例。他的《中年是下午茶》、《說品味》、《聽那立體的鄉愁》以及《月亮,哪一個月亮》都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現代氣息、清新的現代品味。

現代意識應該表現在這麼幾個方麵:一是對現代大都市生活的體驗和感悟;二是對現代信息與科技發展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對當前國計民生大事件的敏感和思考;四是對國際風雲變幻的了解和通曉;五是貼近政治,走向政治,議論政治。政治與每一個人的生存都發生關聯,散文最終要麵對政治發言。從根本上觸及國民的靈魂,才能產生不朽的散文作品。英國的羅素,法國的羅曼?羅蘭,正是由於在散文作品中關心國際政治大事件才獲得成功的。中國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也應該產生這種用散文表述中國正在進行的偉大變革的傑出作家。

《散文選刊》雜誌主編王劍冰認為:我們的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生活內容出現了太多太多新的東西,這是必須接受的現實。文學應該與時代進程同步,但我們的散文還沒有跟上。《散文百家》雜誌主編賈興安也認為:目前散文創作的重要缺憾是不注重現實,關起門來寫文章,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新散文不是因為媒體新,而是因為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創造性思維成果。所以,散文創作還是應該強調思維創新,突出散文的思想創造!我們必須明白,隻有新思想,才能產生新散文。

新思想怎樣產生?隻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我們的社會生活正在逐漸走向都市化,大都市發展和小城鎮建設逐漸改變了農業國家的麵貌。新散文思維的發展將逐步強化作品的現代意識。作品將從曆史文化、田園文化、鄉村文化的背景中走出來,走進現代大都市文化、信息與科技文化和政治經濟文化。

新散文是新生活的反映,生活都市化的過程逐漸形成了都市散文。近年的都市散文則真是花團錦簇,這就說明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會影響散文的變化。都市情調的散文,也許就是未來的一種散文現象。現在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瘋狂地刊發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小散文,而一些都市報、晚報或以都市人為目標人群的報紙也在新辟版麵或增加分量,大力將這種新的散文推向前台。在報紙和網絡中,新的小品文已經取代傳統的散文、傳統的小說,都市小品散文從20世紀90年代初算起,逐漸成為新世紀的文化主流。

新都市散文的作者多如牛毛,在廣州的媒體上,我們可以看王小山、沈宏非、子非魚、黃愛東西、黃詠梅等,在上海,我們可以列舉如陳村、南妮、素素、龔靜、潘向黎、胡瑋蒔這一些作者,另外如浙江的莫小米、湖北的尚愛蘭、深圳的朱碧等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老實講,列舉作者的名單實在沒有太大的必要,因為這類散文始終是以群體的麵目出現的――它或許致力於反對個人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