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生氣時是敢怒而不敢言,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痛苦。這種悶氣如果不發泄出來,僅僅是在心裏頭悶燒,久而久之,不但人會悶悶不樂,可能還會悶出病來。
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博士說,成功的創業者,不但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而且還要為自己準備一個安全的情緒活塞,以便無法自控時把它打開。因為它是一種無害的發泄方式。
心平氣和的人並不是都不發怒的,他們把憤怒發泄於有益之處。兩百餘年之前,詩人德來登便把一句拉丁成語改編成這樣:“你們要當心一個耐心者的憤怒。長久受壓迫的情緒,一旦放鬆,便會釀成最激烈的爆發。”
斯賓塞·約翰遜曾經這樣說:“如果我在發怒的時候,我絕不讓別人知道。我會趕快走開,跑到樓頂上我辦公室旁的健身房去,套上打拳的手套,和我的拳師對打,把怒氣打出來。如果拳師不在,便拚命捶打沙袋。”
他的想法確實是對的。當他被刺激的時候,他並不竭力壓製他的憤怒,而是跑到一個能發泄的地方,與拳師或袋子打起來。如果他打的時候,想象著他所打的袋子便是激起他怒氣的那個人的頭,那就更合他的口味了。
老是抓住生氣情緒不放的人,經常會因為自己的生氣而迷失在自我憤怒之中。難解的怒氣在胸,就會有一種強大的壓力,使得你情緒不穩,心神不安,整天恍恍惚惚。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不僅工作、學習效事大大降低,還有可能出現差錯和事故。
有一個幽默故事深刻地刻畫了這種現象:
一位在公司受盡委屈的先生,為了飯碗,他不敢與老板頂撞,於是把一肚子的窩囊氣全往妻子身上撒;妻子將這股怨氣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挨了母親的罵,跑去踢狗;莫名其妙挨了一腳的狗窩著一肚子的火,跑到路上去咬了行人一口。而那個行人卻正是給先生氣受的公司老板。
在人生的旅途中,成敗得失、功名利祿、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如果我們把一些傷心的話、煩惱的事情、無聊的事情牢記在心中,永遠縈繞腦際,也就等於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和無形的枷鎖,活得又苦又累,以致精神萎靡,心力交瘁。
每當你遭受不公的待遇時,心中的怒氣大有決堤之勢,這時,你不妨確立一個“假設敵”,把無限的不平之氣都發泄在它的身上。
有一位王先生,平時性情非常急躁,一次受到領導的過火批評,憋了滿肚子火,欲以拳腳施以報複。他的一位老朋友將他拉至菜園,命其挖土。結果,他下意識地刨了一個大坑,爾後又填上,再刨,再填,如此反反複複,他的臉上終於雨過天晴。
美國鈔票公司的總經理伍德赫爾就想出了一種很好的辦法,用來滅卻自己心頭常常升起的怒火。
在很年輕的時候。伍德赫爾在某公司做一個小小的職員。他很不開心。因為領導根本就不大重視他,而且他覺得自己提升遲緩。
伍德赫爾有這種感覺巳經很長時間了。但他知道如果自已表現得太明顯,反而會引起上司不高興。那麼,伍德赫爾是使用什麼辦法來滅卻心頭之火的呢?下麵是他的自述:
有一個時期,我那種氣憤、傷心的感覺非常的厲害,並且漸漸擴大,以致我覺得不得不離此而去。但是在我寫辭職信之前,我去拿了一支筆和一瓶紅墨水——因為黑墨水不足以發泄我強烈的憤怒——出下來把我對於公司中每個上級職員和經理的評判都寫出來。我寫得很不錯,用了不少的形容鬩。然後我把這單子收起來,把我的氣憤說給一個老友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