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預言
管仲要死了。
春秋五霸的首任霸主齊桓公來看望他:老管,你確信你真的要死了嗎?
管仲:我確信,這事兒假不了。
齊桓公:哎呀,你看這事,老管你說病就病,說死就死,怎麼可以這樣不負責任呢?算了,咱們說說你死後的繼任者的事兒吧。我看,就讓你的鐵哥們兒鮑叔牙,接替你的宰相位吧。
管仲說:老鮑呀,他真不合適。
齊桓公生氣了:老管,做人不要太無恥,你跟鮑叔牙是交心換命的好兄弟,當年你們倆一起做生意,賺了錢歸你,虧了本歸鮑叔牙。後來爭奪齊王之位,你還射了老子一箭,老子怪罪過你沒有?不是老子不怪罪你,是你的好兄弟鮑叔牙拿性命來擔保,說你有治國之才,老子就信了。你也確實有治國之才,強大了齊國,但你做人怎麼可以這樣沒譜?鮑叔牙為你做了這麼多,區區一個宰相,你何必攔著他呢?
管仲說:不是,我拒絕讓鮑叔牙繼任宰相,正是為了老鮑好。老鮑這個人啊,才幹並不在我之下,隻不過他是個較真的人,眼裏揉不得沙子,最恨雞腸鼠肚的小人之行。可是宰相這個活,操持著龐大的利益盤子,每個人都巴望著從這個利益盤子裏分一杯羹。做宰相,就必須要睜隻眼閉隻眼,不能有潔癖。水至清則無魚,隻有讓每個人的私欲得到滿足,國事才有可為。而老鮑憎恨私欲之念,是無法勝任宰相這個職位的。
齊桓公:哦,雖然聽不明白你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感覺很厲害。那啥,你看我身邊的幾個人,豎刁、易牙和衛公子,這三個人怎麼樣啊。
管仲:這正是我要提醒大王的話,如果大王想保全自身的話,一定要驅逐這三個人,不可以把他們留在身邊。
啥玩意兒?齊桓公大驚:老管,你燒糊塗了吧?豎刁、易牙和衛公子,是天下最愛我的人,你居然想讓我趕走他們,你瘋了嗎?
管仲:請問大王,他們是怎麼愛你的?
齊桓公:豎刁,他本來是個正常人,隻是因為太愛我了,為了能到我身邊,就掄起切菜刀,哢嚓一聲,剁掉了他的命根子,成為太監,從此進宮侍奉我。我在他心中,比卵蛋還重要啊。再說易牙,他是個廚子,有次我說,我這輩子啥都吃過了,就是沒嚐過人肉是什麼滋味,易牙聽到了,當即回家揪住他的小兒子,啪啪啪就給剁了,丟在鍋裏煮熟,給我端了上來。在他心中,我比他的血親兒子還重要啊。還有那個衛公子,他是衛國人啊,就是因為愛我,多少年沒有回衛國了,天天給我端痰盂、遞腳盆,這是何等的忠心啊。
管仲說:大王,請用你的腦子想一想,卵蛋,是男人的命根子,可是豎刁竟然割掉了他的卵蛋,那麼他一定是想得到比卵蛋更重要的東西。請問大王有比卵蛋更重要的東西給他嗎?兒子,是男人的骨肉,可是易牙竟然把自己的兒子煮熟喂你,那麼他一定是想得到比骨血兒子更重要的東西,請問大王你有這東西嗎?還有衛公子,親人是他的至愛,可是十多年不回家,一定是想得到比至愛親朋更重要的東西,請問大王你有這東西嗎?
喘了口氣,管仲說:一旦他們發現,在大王這裏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那麼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幹掉你!
說完這番話,管仲就死了。
齊桓公雖然不相信管仲的話,但這畢竟是絕世智者最後的遺言。所以齊桓公立即下令,將豎刁、易牙及衛公子三人驅逐。
夜晚,齊桓公回到宮裏,突然感覺生命真的好無聊。以前,有豎刁、易牙和衛公子三人陪伴著他,不斷地肯定他是偉大的王者,現在他們三人被趕走了,別人的吹捧言不由衷,根本不是發自肺腑,讓齊桓公頓生知音難覓之念。
又堅持了幾天,齊桓公終於忍耐不下去了。
齊桓公想了又想,管仲這個人,智慧是有的,隻不過心裏太陰暗了,在管仲的眼裏,世上就沒有好人了。豎刁、易牙和衛公子,是多麼善良啊。可是管仲對他們有偏見,就唆使自己驅逐他們,唉,也怪自己沒有堅持原則,怎麼就看不到人性的光明麵呢?
於是齊桓公傳令,把豎刁、易牙和衛公子再召回來。
三個人回來了,與齊桓公抱頭痛哭:大王,我們委屈呀,我們對你忠誠不貳,絕無二心,心裏從來沒有過絲毫的壞念頭。可恨管仲那家夥,他心裏一片陰暗,看別人就是一片陰暗。他心裏充滿邪惡,看別人全是邪惡。他自己是負能量,看別人全是負能量。
他們說:你心裏有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大王以為然否?
齊桓公欣然認同,曰:然!
可是後來……豎刁、易牙和衛公子三人,發動了叛亂,他們控製了王宮,困死了齊桓公,不允許放一粒米、一滴水入宮。
齊桓公又渴又餓,奄奄一息,艱難地在地上爬行。他呻吟道:管仲你真是個聖人呀,你看透了人心,知道在突破了人類正常感情的付出之外,必然有超過正常欲望的貪婪索求。這道理是多麼淺顯明白,可是世人偏偏就聽不懂……
教訓呀,後世的人們,一旦你們之中有人付出了比卵蛋更重要的代價,那麼他們必然會索求超過卵蛋的回報。不要相信什麼大公無私,大公的表現必然是大私的索求。凡是超出於正常人類情感之外的付出,都不可信。
付出卵蛋,收回睾丸!
這是規律。
說完這番話,齊桓公就餓死了。
手段不可不牛郎,做人不能太董永
一
晚唐書生郭翰,太原人氏,少年風流,姿容秀美,善談論,工草隸。有天夜裏,郭翰乘月臥庭中,忽有一絕美女子,飛鳥般落在郭翰麵前。自我介紹說:我是天上的織女,單身寂寞已經很久了。人世間的美好情愛,為何與我無緣呢?玉帝知道我的心事,許我乘清風遊曆人間。我喜歡你的少年才情,此後就讓我們兩人在一起,可以嗎?
郭翰大喜,從此兩人在一起。
兩人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閨房畫眉,有甚於此。忽然有一天,織女容顏慘淡,目光有淚,對郭翰說:郭郎,我們的緣分盡了,玉帝召我回天庭,我們必須要分手了。
說罷,織女飄然升空,並告訴他說:郭郎,如果你仍然思念我,某年某月某日,可去某處取我的書信。
郭翰灑淚與織女告別,沉浸在無限情觴之中。到了約定日子,他趕到地方,果然發現一封書信,打開來,是一頁散發清香的書箋,上書兩首詩:
河漢雖雲闊,三秋尚有期。情人終已矣,良會更無時。
朱閣臨清漢,瓊宮禦紫房。佳期情在此,隻是斷人腸。
讀罷離詩,郭翰仰望蒼天,淚流滿麵。
……這個故事,出自唐人張薦《靈怪集》一書。張薦這人名氣雖然不大,但是他的兒子,娶了當時宰相牛僧孺的女兒。這就讓他所記述的故事,變得耐人尋味起來。
二
織女與太原書生郭翰的相愛,不可草率地理解為一段有因無果的“婚外情”,而是牛郎麵臨著強大的競爭對手。事實上,牛郎的“對手不止一個”,更早的記錄,見之於晉人幹寶之《搜神記》: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藏。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婦為我織縑百匹。”於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淩空而去,不知所在。
這個故事,說的是漢朝董永,為葬父賣身為奴。在去主人家的途中,遇到了一個絕色美少女,主動向他表白。於是董永帶著美少女去主人家服苦役,美少女十日替主人家織布百匹,償還了董永所欠下的債務。於是董永幸福地結束勞役,準備帶美少女回家。可出門後,美少女卻告訴他:董先生,不好意思,我實際上是天上的織女,是奉玉帝之命,來替你還清債務的。現在你的欠債已經還清,我應該回天庭了……
董永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為與董永相愛的仙子,竟然是牛郎的妻子織女,這事必然會引發國人的道德危機感。織女竟然跑了去和董永同居,那牛郎咋辦?於是有人果斷把織女替換成了七仙女,成功地瞞過了牛郎。
但把織女改成七仙女也沒用,畢竟織女和太原書生郭翰還有一段“情史”,這些事情不說清楚,這日子沒法兒過!
三
從古老記述來看,牛郎和織女的結合,其實並沒有感情基礎。織女瞞著牛郎偷情,完全是有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但不必然也可以。
追溯牛郎織女故事之緣由,始自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討伐西南諸國,興建工程浩大的昆明池,以演水軍。昆明池旁,武帝命於東西兩側,各立一男一女兩個石人,男的是牽牛星,女的是織女星,兩仙人隔池相望。這幅現實的畫麵刺激了人民群眾的想象,人們堅信,雖然牛郎與織女隔池相望,但七夕之夜,織女就會踏著鵲橋渡過池水,來找牛郎幽會。
這個偉大的想象迅速升華,天河最終替代了狹小的昆明池。
接下來,人民群眾需要解決一個痛苦的問題:牽牛和織女,為何要隔河相望呢?為啥他們不在一起呢?
南北朝時南梁學者宗懍,勇敢挑戰這個世界級難題,並提出了他的假說。
宗懍解釋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宗懍的解釋是,河西的織女,是天庭的女奴工,終日辛苦勞作,憔悴不堪。天帝允許她嫁給河東的牛郎。織女出嫁後,與丈夫相親相愛,不再去做苦工了,天帝大怒,用繁重的工作懲罰織女,每幹滿一年,才允許休假見牛郎一麵。
宗懍的這個構思,也非憑空杜撰,應該是他親眼見到皇宮中的女奴們,終年勞作而不得與丈夫相見,有感而發。但這個故事,因為不符合人民群眾的胃口,迅速被淘汰了。
那麼人民群眾是什麼胃口呢?人民群眾,要的是“白富美”,要的是休閑娛樂,而不是艱辛勞作的女奴工!
四
宗懍的故事,經過民間人士無數次加工,最終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故事說:牛郎,是個苦逼的屌絲,哥哥在分家時欺騙了他,拿走了所有財產,隻給牛郎留下一頭老牛。但這頭牛,卻是頭會說人類語言的“高智商牛”。“高智商牛”告訴牛郎,天上美麗的仙女,都是白富美,她們經常來到人間的碧池裏遊泳,隻要牛郎藏起一個仙女的衣服,仙女就會嫁給他。
於是牛郎如言行動,他來到仙女們遊泳的碧池旁,藏起了紅衣仙女的衣服,成功娶到了織女。再後來,王母娘娘幹涉此事,以天河劃界,從此讓牛郎織女隔河相望。
必須要承認,經民間修正的新版本,比宗懍的老版本輕鬆多了。老版本中,又是血,又是淚,又是疲,又是憊。艱辛女工,蒼涼憔悴,這事隻要一想,就讓人心累。而新版本裏,“屌絲男”逆襲藏紅衣,白富美倒貼愛上你,這樣的故事,絕對符合屌絲男們的脾胃。
這起事件,表麵上看起來是會說話的老牛引導牛郎,但實際上真正的主謀是織女——我就不信了呢!那麼大的天庭,難道連個室內遊泳池都沒有?再者說了,那頭牛智商再高,會說會唱,可仙女洗澡這事,必定是有人告訴它,它才知道吧?總之這件事是織女的巧妙安排,女生嘛,在這種事情上,總得含蓄一點兒,是不是?
五
接下來,是漫長的“人氣票選”。牛郎、董永和太原書生郭翰,看他們誰能夠贏得最多人氣,誰就可以抱得織女歸。
太原書生郭翰第一個出局,失敗離場,而且連離場宣言都沒允許他發表。董永第二個出局,但他離場後,獲得了補償,七仙女主動打電話約他,也算沒白參加這場跨越千年的“非誠勿擾”。牛郎成為無可爭議的贏家,當場牽手成功,獲得了去宇宙太空隔河相望的單程船票兩張。
太原書生之所以挑戰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家夥是個地地道道的宅男!他是夜晚在自家庭院納涼時遇到的織女——他連門都不出,女生要表白必須要翻牆而過,郭翰自己不主動,還拒美女於高牆之外。這種自戀男,確實沒什麼競爭力。
董永是和牛郎同等規格的對手,兩人的條件完全相同,都是沒有絲毫經濟基礎的貧窮男,而且董永還勝出牛郎一籌,他不僅沒錢,還負債累累。兩人也都沒有什麼技能,總之比慘誰也沒有他們兩個慘,但牛郎贏就贏在主動上。
牛郎不僅是主動去追求織女,而且手段麻辣到位,一到地方就幹脆利索地收了織女的衣服。任何女生處於這尷尬的位置上,如果不報警,就隻能半推半就了。
牛郎這邊是男生主動,但董永那邊是女生主動,也值得同情。實際上董永根本沒有輸的可能,隻是因為先下手的是牛郎,先到先得,先吃先肥。所以董永隻能再拿七仙女來湊數。
雖然董永沒有拿下織女,但他和七仙女的“天仙配”,卻最終在人氣上壓倒了牛郎——說過了,實際上董永比牛郎更慘,慘就慘在負債累累上。倘遇到個白富美,替自己賣力苦幹去還債,這是廣大屌絲男理直氣壯的美好期待。
——忽然間感覺到中國女人好可憐,周迅隻不過希望拍雨戲時,身邊有個男人拿毛巾等著她。林青霞希望的是,拍戲時有個男生給她送飯來。陳紅希望的是,陳凱歌能提醒她穿上襪子。能做到這一點的男人,就被稱為“暖男”了。
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女生的要求是暖女。不僅要白富美,還要主動表白,還得無怨無悔沒日沒夜替男生服苦役還人生債。
——在後來變形的民間故事中,連七仙女都解決不了董永的麻煩,是七仙女把閨蜜織女騙來完成的。這也是董永和牛郎爭奪織女的原因,因為隻有織女這種“創富型”的白富美,才能解決董永這種負債型男人的人生責任。
總之,男人和女人,在經濟問題上互存期望,隻是因為中國人普遍所麵臨的生存困境。這需要社會富裕度更高、社會財富分配公平程度更高的情況下,物質需求才會從兩性關係中淡出。而現在,我們隻能寄希望於男人的自強:
做男人,手段不可不牛郎,做人不能太董永。縱不想做暖男,優秀出色總不會吃虧。
嫦娥奔月背後的權力腐化史
一
嫦娥奔月,化為蟾蜍,這大概是人類曆史上最奇怪的神話。
傳說中,嫦娥是半人神英雄後羿的妻子,因為偷食了後羿取之於西王母的靈藥,縱身飄入太空,化為月精。這個神話的開頭是極美的,美到了無以複加。但結尾令人驚詫莫名:
美麗的嫦娥,為啥要化為月精,變成一隻大癩蛤蟆呢?這有什麼科學依據嗎?其神話邏輯的必然性又何在?
中國人討厭動腦子,解讀神話的後半部分太累了,於是在後麵的流傳中,中國人民幹脆砍掉了神話的下半身。
再後來的《西遊記》中,天蓬元帥豬八戒因為調戲嫦娥,“按律當豬”。但如果嫦娥奔月的傳說不砍掉下半截,豬八戒這個錯誤就不好解釋了。
很明顯,如人類史上的一切神話或傳說一樣,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必然隱藏著一段晦澀的曆史。這曆史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這,要從公元前2189年前說起——距離現在整整4204年。
那一年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王朝。
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史稱太康。
二
夏王朝的第三任帝王太康,生性愛動,喜歡遊獵,帶著隨從出獵,往往是百日不歸,根本懶得理會朝政。這是位心眼兒不夠用的帝王,他隻知道權力可以讓他恣意妄為,卻不知道他遠離國都,就意味著遠離權力,遲早會出大禍。
於是有一天,離開國都一百多天的太康,正在開心地返回國都的路上,途中突然遭遇到一支軍隊的阻攔。這時,滿臉驚愕的太康才知道,就在他遠離國都的時間裏,有窮部落突然發難,攻占了他的國都。
這支突如其來的軍隊,其領導人的名字,叫後羿。
後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半人半神英雄,他有一手神妙的射箭技術,後羿也是神話時代出沒無常的“半人神”,他甚至突破了時空的桎梏,活動在上古史中的任何一個時期。這有可能是後羿並非人的名字,而是有窮部落對其部族酋長的稱呼,後羿這個職務世代承襲,帶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後羿主要的事件有兩樁,一樁是“箭射九日”。傳說上古時代,有十枚太陽,輪流值日,每天有一枚太陽出來,普照大地,另外九枚太陽就在家裏休息。就這樣一天天過去,慢慢地太陽們就倦怠起來。有一天太陽們忽然間全都跑了出來,烤得大地禾苗焦枯,河水蒸發,山林燃起熊熊大火,野獸被燒得四處亂竄,噬人無數。英雄後羿怒不可遏,操起他的神弓,會挽雕弓如滿月,仰天望,射九日。隻聽“啪”“啪”“啪”九聲響過,九枚太陽中箭,跌下凡塵,摔成一地星火四濺,旋即熄滅。
天空上還剩下最後一枚太陽,見後羿如此神勇,嚇得連連告饒。後羿命令他以後不得偷懶,擔負起明照天地的職責,每天都要出來。從此天地之間,又恢複了正常。
與後羿相關的另一個故事,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嫦娥奔月”。至今中國的登月裝置仍然是命名為嫦娥號,可見這個美麗的故事,對我們後人的影響之深。
但實際上,無論是後羿射日,還是嫦娥奔月,也同神話時代的任何美麗傳說一樣,隱喻著當時慘烈的權力爭戰。
三
有窮部落攻占了夏都,夏朝的第三任帝王太康,就淪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流亡帝王。四年後,他在貧病交加中死去,這段曆史又稱為“太康失國”。
後羿不敢明目張膽地自立為王,就允許太康的一個弟弟仲康登位。於是刀鋒下的仲康,就成為夏朝的第四任帝王。後羿射日的故事原型,就在這段時間裏發生。
所謂射日,指的是攻擊世世代代負責曆法和時令的羲氏與和氏這兩個部落。初民無知,見這兩個部落負責曆法,就以為太陽是這兩個部落養的,以為日出月落,是由這兩個部落指揮的。後羿擔心這兩個部落挑戰自己,就以時令季節紊亂為借口,派兵征伐羲氏部落與和氏部落。
或許是羲氏部落與和氏部落真的有十個酋長,又或者是十個是個大致的統稱,總之是這兩個部落中的酋長被殺掉了。這在口口相傳中,被說成了後羿射落了九個太陽。借助這個神話,後羿一躍而完成了從人到神的進化。
鬱鬱寡歡的仲康很快死掉了,後羿又立了仲康的兒子相為帝。但沒過多久,後羿就膩歪了這種名不副實的權力體係,幹脆自己登上帝位。嫦娥奔月傳說的曆史原型事件,開始一件件地發生,正在拚湊成一段充滿血淚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