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於是,權力帶來的快感,迅速讓後羿跌破了做人的底線。他發現樂官有個極美貌的女兒,叫有仍氏。於是後羿就宣稱樂官是政治反動集團的首腦人物,立即殺掉,樂官的美貌女兒,就淪為後羿的性奴。
可以確信,有仍氏對於殺父之仇,必然是悲痛於心。而這時,事件的另一個板塊形成了。在山東濰坊一帶,有支叫寒國的東夷部落,部落中有個叫寒浞的貴族子弟,因心機詭詐,結果被族人流放。
寒浞從貴族子弟一下子跌落到乞丐的境地,他卻不泄氣,一路討飯來到了後羿這裏。後羿卻對寒浞極為欣賞,立即以寒浞為心腹。眨眼工夫,寒浞又從乞丐又成為統治階級,他的人生真是充滿了戲劇性。
寒浞經常出入於後羿的後宮,不多久就與後羿的妻妾們勾搭成奸。與後羿有殺父之仇的有仍氏,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不清楚,但顯然她樂見事態的如此發展。
然後寒浞與後羿的弟子逢蒙密謀,讓逢蒙暗中殺掉後羿。逢蒙對此欣然從命——可見後羿是多麼不得人心。於是,寒浞、逢蒙等人誘騙後羿外邊遊獵,並在遊獵途中,由逢蒙一箭射死了後羿。所謂的射日英雄,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於親信之手。
後羿死了,但悲劇剛剛拉開序幕。後羿死了,弟子逢蒙把屍體丟進鼎裏,煮成肉羹,強迫後羿的兒子們吃下去。後羿的兒子不肯吃,於是立即被殺死。
掃除後患後,寒浞宣稱包括有仍氏在內,後羿的所有妻妾統統歸他所有,自立為帝。
但寒浞的王朝持續時間極短,前失國帝君太康的血親少康崛起,攻破城池,殺掉寒浞,權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漂流,又重新回落到太康一脈之手。這段曆史,就是有名的“少康中興”。
五
在這段曆史事件中,嫦娥奔月中的諸多元素,一一浮現集結。
樂官的女兒有仍氏,實際上就是嫦娥的原型。後羿占有她的過程殘暴而血腥,先是捏造罪名殺掉她的父親,而後霸占了她。這個過程可以解釋嫦娥為什麼要奔月——為什麼不奔?有仍氏沒理由不憎恨後羿。
所謂的不死之靈藥,實際上隱喻的是權力——獲得權力,建功立業,不管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總之你的名字不斷地被後人提到,這在神話解讀中就稱為永生不死。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所說:隻要人們提及你的名字,那就是你的永生。
按神話邏輯,是嫦娥吞食了後羿取來的靈藥。這個意思是說,是有仍氏摧毀了後羿的權力。
但從曆史事件上來看,後羿的權力,是被他的親信寒浞所竊取的。考慮到寒浞竊權,是與後羿的妻妾合謀,於是我們就知道,後宮那些憎恨暴君的女人們共同策劃了這起曆史事件。
重新解讀這段“半信史”,將會是一部何等狗血的電視劇呀!一個絕世美貌、聰明過人的女孩,在其父親被害,自己也淪為暴君玩物之後,忍辱含淚,隱忍布局,爭取了暴君幾名親信的支持,最終報仇雪恨,殺死暴君。
這個解讀也足以詮釋,嫦娥何以在奔月而後化為蟾蜍——從一個天真美麗的女孩,轉變為充滿恨意,隻為血腥的複仇而活的女人,是多麼可怕!又是多麼殘忍!
這個事件,標誌著政治生態的惡化和人與人相互信任關係的喪失。對權力的認知匱乏與覬覦,導致了人性的淪喪。而作為嫦娥原型的有仍氏,在這個由卑劣男人為主體的齷齪遊戲之中,愈發顯得悲哀。
這本是一個悲哀的故事,但中國人不喜歡悲哀,反向曲解,化血腥為浪漫,化殘暴為溫柔,向來是中國美麗神話一個重要來源。
三國時代那些偉大的錯誤
一
讀《三國誌》,你會發現,被後人寄予了無限希望的西蜀帝國,在一連串無以言述的錯誤之後,悄然間走向它的覆亡。這些錯誤,每一個都是那麼讓人揪心,那麼讓人傷神。因為這都是些偉大的錯誤,是人生無可逃避、必須要犯的錯誤。
有些錯誤,是專屬於偉大人格的。英雄就是在這些錯誤之上挺立起來,贏得後人尊崇。
西蜀陣營中,第一個犯錯的,是關羽。
二
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布局,劉備奪取西川,兼擁荊州,等待天下時局變化,屆時: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劉備自取西川,選擇關羽鎮守荊州,等待配合他兵出秦川。兩路夾擊,再戰天下。當時的關羽,正處於體能與智慧的巔峰,承擔這一使命,並不在話下。
曆史也是這樣,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陽大戰,水淹七軍,斬龐德,俘於禁,曹兵降者,大約兩三萬人。
如何處理這些降兵呢?如果這些降兵落入到曹操手中,那就簡單了——盡坑之!
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時,袁紹兵有八萬人投降,曹操一個不留,把這八萬人統統殺掉了。其手段之殘暴,駭人聽聞。
但如果從冷血的軍事成本角度來說,曹操的做法對自己有利。雖說是八萬降兵,但管理成本高昂,要給他們吃給他們喝,八萬人的糧食需要龐大的人力運輸,還要派生力軍嚴密監視以防他們造反。這樣做的結果,就會牽製曹操的相當部分兵力,甚至會影響到整個戰局。
釋放是個更人道的辦法,但這些士兵都是袁紹地盤上的人,曹操不敢保證他們回去之後,不會被袁紹重新組織成軍隊再打回來。所以對於曹操來說,寧肯我負天下人,絕不給天下人負我的機會——統統坑殺之,這樣最安全。
但是關羽並沒有選擇曹操的方式。
三
關羽把所有的降兵,全部收容了起來。這樣他就必須要考慮,解決這些士兵的吃飯問題。
去哪兒弄糧食呢?
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讬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關羽的做法是,把孫權囤於湘關的糧草,搬過來給降兵吃。
此舉激怒了孫權。
此前,由於劉備奪得西川,和東吳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扭轉。實際上已經從盟友轉為敵對,雙方齟齬橫生,衝突不斷。但撕破臉對誰都沒好處,孫權咽下屈辱,始終在隱忍。
但關羽擅取湘關米,這件事成為壓垮孫權容忍力的最後一根稻草。盛怒之下,他決定對關羽展開報複。
縱東嶽大帝,也抵擋不住曹操與孫權兩大軍事巨頭的聯手夾擊。東吳名將呂蒙白衣渡江,徑抄關羽後路,奪取了荊州地區。關羽孤兵難立,不得已匆匆西走,至麥城,遇伏兵,一世英名,留下了千古悲歌。
——倘若關羽不是心存慈悲,效曹操之法殺盡降卒,雖說未必能夠改變整體戰局,但至少會甩掉包袱,為自己帶來更多機會。
但在自己的機會與更多人的性命麵前,關羽選擇了後者。
這是關羽的錯誤,這個錯誤讓諸葛亮的戰略落空,從此西蜀失其先機,埋下了覆亡的種子。
但這是個偉大的錯誤。關羽正因為這個錯誤,彰顯了偉大人格,成為帶給人希望的武聖、財神,垂萬世而受人景仰。
四
接下來犯錯的,是劉備。
劉備在張飛遇害之後,宣布伐吳。但這是個錯誤的決定。
蜀川帝國真正的敵人,是逼迫漢獻帝禪位的曹魏政權。這個時候正是諸葛亮之《隆中對》所言的“天下有變”……諸葛亮出山,就為等這一天。劉備苦心經營,也是為了這一天。現在這一天終於來了,理應按《隆中對》的布局,提師出秦川,問罪於曹魏。屆時劉備必然會贏得絕對的道義資源,其對天下人的感召,足以讓蜀川獲得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但劉備卻放棄了他苦心多年的目標,轉而選擇伐吳。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嚴重的:失去東吳這個盟友不說,也使得西蜀帝國從此陷入四麵豎敵之中,自保尚且不暇,遑論問鼎天下!
伐吳,絕對是個政治錯誤,但卻是人性自然之流露。沒有人能夠阻止這場戰場,甚至智近於妖的諸葛亮都不能!
伐吳,是一個錯誤!但又是個必須犯下的錯誤!劉、關、張一生相隨情深義重,相互信任托以性命,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性光輝。帝王時代,權毒噬骨,但權力絲毫也沒有腐化到這種人間真情,才讓我們始終對人性充滿期許與等待。
智慧的諸葛亮,選擇了吞下彝陵之戰的苦果。
彝陵之戰,劉備以七百裏連營威懾東吳,東吳都督陸遜縱火攻之,蜀軍兵敗如山,劉備毫不驚訝地逃往白帝城。
唯有犯下這個錯誤,劉備才是劉備,他敗而心安。
五
最後是諸葛亮的錯誤,徹底斷送了西蜀的希望。
白帝城托孤,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看好了劉禪這孩子,如果他靠得住,你就輔助他。如果他太不靠譜,你就踢開他自己來吧。
諸葛亮大恐,急忙伏拜於地。中國曆史上,從未有哪個帝王對臣屬說過這種話,話中透出對劉禪才幹的怒氣,和無可奈何接受現實的絕望。諸葛亮是幸運的,和關羽、張飛同樣的幸運,他們在權力時代,有幸追隨了一位富有內心情感與人性的皇帝。他們再也不可能脫離這個邏輯,必須要拿蜀國,作為維係人性溫情的慘烈代價。
此後諸葛亮開始伐魏,以他的智慧,不會不知道時機並不成熟,而這執著且不可行的軍事行動,必將拖垮蜀帝國的經濟。但他別無選擇。
因為劉禪的年齡已經足夠大,如果他休養生息,轉向政務,就勢必與劉禪發生交集,到時候君弱臣強,君愚臣智,必將重演曹操與漢獻帝的人際關係格局——而這,是諸葛亮絕對無法接受的。
劉備無負於他,他也不能有負於劉備。
是退亦死,進亦死,諸葛亮選擇了鞠躬盡瘁,星殞五丈原。他證明了自己的偉大人格,和劉、關、張一樣,成為中國人世代敬重的智慧象征。
六
中國的曆史,近似一部權力史。
權力的冷血法則,與溫暖的親情相對衝。權力排斥人性,否定人性,把人異化為殘暴冷血的權力惡獸。一個王朝的傾覆,多是權力走到盡頭,權毒入骨,反噬自身——正如魯迅先生之《墓碣文》:
有一遊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齧人,自齧其身,終以隕顛。
在這無以計數的黑暗權力消亡史上,西蜀帝國之覆亡,猶如暗夜燈塔,照亮著我們的心。實際上老百姓並不清楚曆史中的這些細節,但劉備的仁,關羽的義,張飛的猛,諸葛亮的智,久已成為國人心目中不可撼動的形象。究其原因,就在於這些真正的英雄人物,他們居處於權力文化的背景之下,卻仍然保持著人性的溫柔與溫暖,這種溫情帶給我們希望,引領我們前行。
人的一生,不能隻考慮成功,不能隻考慮輸贏。人並非因為成功或是贏取才被稱為人,而是因為我們有人性,有著對親情、友情與愛情的眷戀追求。所以在利益與親情發生衝突之時,人是需要犯些錯誤的。再不荒唐就老了!如果這些錯誤能夠印證你的人格,贏得世人的尊敬,那就要不計毀譽,以這些錯誤,證明你自己。
唐朝官場的老油條
唐朝時,有個很有名的詩人,叫王播。
王播出名,是因為他年輕時混得慘,沒得飯吃,就每天去鄰近的一家寺廟蹭食。寺廟吃飯的鍾聲一響,王播手持飯碗準時趕到。這樣吃了段時間,寺裏的和尚們討厭他,就故意先吃飯,吃飽了再敲鍾。
王播聽到鍾聲,興衝衝趕來,卻發現現場隻剩下洗碗刷鍋的活兒了。王播呆呆地站在那兒,心靈很受傷,就在牆壁上寫了首詩,從此離開了這座讓他痛苦的寺廟。
樹挪死,人挪活。換了地方混,王播很快就發達了,官運亨通,一路飆升,最後做到了宰相。
發達了,於是王播衣錦還鄉,又來了那座寺廟。咦,他驚奇地發現,他的詩句還在牆壁上,而且被廟裏的和尚用碧紗籠罩,保護了起來。當時王播感慨萬千,在那句詩下麵,又寫了首詩。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鍾。
二十年來塵撲麵,如今始得碧紗籠!
從此江湖之上,就有這麼首詩在流傳。
但這個故事,還有後續。
後續是,當時有個叫陳通方的人,他和王播比較熟,初期兩人是官場上的同事。隻是年齡有點兒差距,王播比陳通方大11歲,兩人比較,陳通方隻是菜鳥,王播則是官場上的老油條了。
官場之上,老家夥都是成了精的狐狸,非常狡猾。而像陳通方這樣的年輕人,卻不是那麼好混。陳通方起初混得還不錯,但他的仕途就像是下山,越走越低每況愈下。當王播升官時,陳通方已經沒飯吃了。
陳通方很生氣,就去找老朋友王播,賦詩曰:應念路邊憔悴翼,昔年喬木幸同遷。意思是:老王呀老王,你現在官運亨通,也該照顧照顧當年的小哥們兒了吧?
果然,王播見詩大喜,就授予陳通方江南院官的職位。陳通方心情大悅,立即去找別的朋友借路費,興高采烈地出發了。
他一路上風餐露宿,快要走到江南院官所在地時,忽然間後麵有快馬趕來:前麵那個趕路的,是不是要赴江南院官任的陳通方?朝廷有新的任命下來,你不要去江南院官了,改任浙東院官了。
當時陳通方就驚呆了:我這邊路費都花光了,眼看要到江南院官了,你又讓我往浙東院官去……
沒辦法,浙東院官也是官啊,於是陳通方改變方向,繼續前行。一路風雨兼程,眼看曙光在即,浙東院官所在地就要到了。突聽身後馬蹄急促,又見一吏員策馬急追而來:喂,陳通方,朝廷有新的任命,你不要去浙東院官了,改任江陵院官了。
當時的陳通方心裏,猶如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王播這個家夥,跟老子玩什麼貓膩?
困惑的陳通方,隻好再次改變方向,但快到江陵院官時,新的改任命令又來了。可憐的陳通方,他天天奔波在上任的路上,卻始終走不到地方。無法上任,也就沒有收入,隻有不停地借債,陳通方陷入到困頓之中。
最終,陳通方也未做上官,反而被折騰得一貧如洗。終於有一天,他想起來了,對子侄說:當初王播剛剛當上官的時候,官不大,年紀不小,我就當麵嘲笑他——嘲笑他老皮老臉還在官場混。嘲笑過後我就忘了,誰天天記著自己嘲笑別人的事兒啊?
可是被嘲笑的人記得,永遠記得。
陳通方的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多、很多的警示。如王播這種晚年發達的類型,年輕時遭受壓抑,心裏積攢了大量的怨憤,對嘲弄或是譏刺,異常敏感。而年輕人說話時又往往有口無心,一旦被對方記恨,後果將十分嚴重。
很多年輕人都曾遭遇到過老家夥布設的陷阱,但他們究竟遇到了什麼,往往是像陳通方這樣,遭受到無盡的折磨與羞辱之後,才恍然大悟。隻不過等想明白了,時過境遷,補救已來不及。
語言的傷害,猶如釘子入心。加害者與受害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對於嘲弄別人的人來說,嘲諷的語言是機智的表現,來自頭腦中的靈光一閃。而受害人卻已是心破碎,血斑斑。所以嘲弄別人的人,說出的話如灑在沙上的水,過後就忘。而被嘲笑的人,因為屈辱的緣故,會牢記在心。
年輕人追求口舌快感,說話不計後果,這是人類的天性。而被嘲弄的人因為內心所感受到的強大屈辱,有時會采取惡劣的報複手段,這也是人性。
既然都是人性,那要如何避免相互傷害呢?
西方人找到了一個好法子——自嘲!
如果你一定想嘲笑誰,最好是嘲笑你自己。隻有你自己,才不會痛恨你,不會采取極端手段報複你。
被蹂躪的太平公主
一
24歲那年,太平公主陷入到焦慮之中。
夜晚,她時常從噩夢中驚醒,用力地抱緊丈夫的手臂。心裏有種不祥的預感,很快,她就再也見不到丈夫了。
隨著時日推移,太平公主心裏的恐懼越來越強烈。她感覺自己必須要做點什麼,無論什麼,隻要能夠把丈夫留在身邊,任何事她都肯去做。
二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和高宗李治最小的女兒,也最受到父母的寵愛。還未成年時,吐蕃使者前來求婚,點名要娶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則天舍不得愛女遠嫁,又不好明確拒絕,就修了座道觀,假稱太公平主已經出家,這才把她留下。
16歲那年,父親李治千挑萬選,最後選定了自己的親外甥薛紹,作為太平公主的丈夫。但是這門婚事,從開始就阻隔重重。
首先是武則天反對,她嫌棄薛紹出身太低。而事實上,薛紹的生母成陽公主,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後的女兒,如果這出身還滿足不了武則天的預期,太平公主不知道母親心目中的高貴,又應當是怎樣?
好多年後,太平公主才恍然大悟,因為武則天先後侍奉過太宗李世民及高宗李治父子,對李氏男人深惡痛絕。在武則天心裏,李氏皇族最低賤,世間無出其右,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女兒。
當時李治費盡周折,才說得武則天勉強同意。可是薛家卻流露出極大不情願,拖拖拉拉不想接受這樁婚事。
原來,薛家是擔心太平公主來頭太大,嫁過來後任性使氣,又或是幹脆不耐寂寞紅杏出牆,實際是對太平公主的品行不信任。太平公主很委屈,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會把自己想得這般不堪。
又是高宗對薛家做說服工作,最終總算是說成了這門親事。
三
嫁給薛紹之後,太平公主心滿意足。
她打內心深處喜歡這個男人。他談不上聰明,也說不上優秀,可太公平主就是喜歡他。和丈夫在一起時,四肢百骸,仿佛沉於溫泉那般適意舒柔,時間總是過得飛快。眨眼工夫,八年過去了,她對丈夫的眷戀,比之於青澀少女時期,更加癡迷難舍。
八年的溫馨生活,讓那些懷疑她德品的人,大為沮喪。那些人始終是懷著陰暗的心理,期待著皇家公主的醜聞,但最終他們失望了。
然而太平公主,也在她婚後的第八年,迎來了她愛情與婚姻上的嚴重危機。這危機是如此嚴重,足以徹底毀滅她的人生。
這威脅,來自武則天。來自母親那凝血成石、無可化解的對李氏男人的切齒痛恨。
八年了,武則天已經從當初的權力寄生者,成為權力主宰者。舉世之人,莫不是殘喘於她的淫威之下。早在幾年前,她就以雷霆風暴般的狠辣,對李氏皇族進行了殘酷打擊。隨著一個個目標的鏟除,武則天的目光,終於落到女婿薛紹身上。
就在那一天,母親召太平公主入宮,以平靜的口吻,說道:你是我的親生女兒!你體內,淌流著高貴的血。低賤的男人,配不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