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當時太平公主懇求,哀求,央求,如同她小時候那樣拉著母親的手乞求。她不敢就丈夫的血統進行辯白,她隻想留住他。隻想告訴母親自己心中所想。
他可能真的很低賤,甚至比母親想象中的更低賤!可他是她心愛的丈夫!
縱然他低賤,可割舍了他,她的生命就不再完整。她是那樣地喜歡他,喜歡他的低賤以及一切不完美!
但是她的一切努力,所有辯白,換來的隻是母親越顯慍怒的臉。母親個性極剛,從不習慣於別人對抗她。任何形式的對抗,她都不能容忍,必報以雷霆萬鈞的還擊!
最終,她無望地蜷縮於母親腳下,不敢啜泣出聲。
她的身體在顫抖,腦子裏一片混亂,隻一個激昂的念頭,揮之不去:
必須做點兒什麼,無論什麼。
隻要能把丈夫留在身邊,任何事她都會去做。
可是母親權傾天下,生殺予奪,還需要她來做什麼呢?
偷抬眼,窺視母親那張蒼老、幹癟、失去水分與血色,皺巴巴猶如一團麻布的臉,太平公主心裏怦然一聲。
是了,她知道母親最需要的是什麼。
五
24歲那年,太平公主找來一個精壯的男子。這是她出嫁八年以來,第一次單獨與丈夫之外的男人相對。
猛男馮小寶。
此人麵貌英俊、身材強壯,闖蕩江湖多年,是個心智過人、絕頂聰明的男子。除此之外,這個男人還天賦異秉,具有那種讓成熟女性又喜又怕的特質。豪門香閨深處,悄然流傳著這個男人的傳奇。
太平公主的身體在顫抖,這應當是母親最需要的禮物。倘若這個男人能有豪門香閣傳說中的一半本事,母親必然會體會到女兒的這一番孝心,從此收回怨懟憤恨,不再讓女兒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
她希望如此,而事實也是這樣。
馮小寶入宮之後,武則天龍顏大悅,單獨召見了太平公主。公主看到,母親的容顏,紅潤流溢,神采飛揚,已不複昨日之幹癟。武則天透徹體悟到人間情愛之於生命的意義,果然不再提起逐殺薛紹的事情。她顧慮的是,馮小寶這麼一個大男人,如何才能正常入宮而不致引人非議?
太平公主卻早已考慮好了:給他落發,以高僧之名入宮講法,誰敢說三道四?
唔唔,武則天一雙眼睛似笑非笑,看著太平公主。
母親?太平公主茫然。
賜他姓薛。武則天說。
什麼?太平公主愕然。
賜他姓薛,名薛懷義,武則天強調道,以後你丈夫薛紹,要稱他為叔父。
兒臣叩謝皇恩。太平公主的聲音,因為激動而顫抖。
她終於改變了母親的念頭,把丈夫留在了身邊。此前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但是她做到了。
她說過的,隻要留住丈夫,她願意做任何事!
六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誰也未曾料到的是:薛懷義這個假和尚,太過於聰明了。他的聰明,甚至連武則天都始料未及。
薛懷義不甘心隻做女皇的男寵,他說:讓我上戰場吧,去邊關,我有武藝在身,不怕死,你會聽到我立功的消息的。
武則天失笑:邊關嗎?那裏好像不缺人手。
薛懷義:那什麼地方缺?什麼地方缺人,我就去幹什麼。我什麼都能幹,而且幹得比你想象的更好。
武則天歎氣,她必須要出道難題,讓自己的男寵知難而退。
你去監修明堂吧。武則天說:建築,土工,你懂的。你是和尚,這才是最適合於你的。
好!懷義和尚說。
武則天怔了一下。
七
讓武則天和太平公主驚訝的是,薛懷義監造明堂,居然是無法想象的順利,工程按預期完工。
這是突破正常人想象的怪事,完全不可思議。舉凡土工建築,都是極專業的工種,隻有世家傳承,才能學到這裏邊的技巧門道。薛懷義一介江湖遊民,向以出入於豪門香閨而自得,按理說他根本幹不了這種活兒,可他依憑了自己的聰明,邊學邊幹,居然贏得了這場挑戰。
武則天興奮之餘,當即下令:傳旨,所有皇族藩王,接旨之日即刻啟程赴京,參加明堂落成大典!
太平公主在一邊鼓掌歡笑,她又如何能夠想到,至今為止她所做的一切,正如一條看不見的絞索,飛快套向她心愛的丈夫脖頸?
八
公元688年,薛懷義監造的明堂落成,武則天下旨,命皇族親王入京參加大典。這道旨意下達,李氏皇族頓陷惶恐之中。
所有的李氏皇族都堅信,武則天終於要動手了,借明堂落成慶典之際,聚李氏皇族於京師,斬草除根,全部殺光。哭聲,在每戶皇族宅樓深處,幽幽響起。
也有人不甘束手待斃,力圖嚐試魚死網破的掙紮。
李氏皇族中,最聰明的是黃國公李撰。他是高祖李淵第十一子李元嘉所生,幼年時就以文才見長,為一時之選。他同樣也認為這是李氏絕滅的最後時刻,唯有武力抗爭,才能保李氏皇族不被滅絕。於是李撰就運用自己的文學特長,偽造了一紙睿宗璽書:朕遭幽縶,諸王宜即起兵。把偽詔發給琅琊王李衝。
李衝得到假詔,大哭三聲,就立即行動起來,約李氏諸王同日起事。到了時間,李衝率先舉旗,打響了對抗武氏的第一戰——但糟糕的是,除了他父親越王李貞配合他起兵之外,其餘諸王,全都采取了等等看的機智戰略。
結果李貞李衝父子慘了,被武則天抬起巴掌,拍蒼蠅一樣拍得稀爛。
九
叛亂平定,武則天繼續追殺參與叛亂者,戰火就這樣迅速地燒向了太平公主的床榻。
——薛紹的哥哥薛,被控參加了李衝的謀反,武則天法不留情,按律株連,將薛紹拿下,重打一百杖,關進牢房活活餓死了。
丈夫最終還是死了。而太平公主,被這奇詭的命運嚇壞了:
母親不喜歡她的丈夫,而她想挽留這段婚姻——為討好母親,保護丈夫,她推薦懷義和尚給母親當男寵——懷義和尚督建明堂——明堂建好,武則天召李氏皇族參加慶典——明堂慶典引發李氏恐慌,琅琊王李衝起兵——丈夫的哥哥薛參與叛亂——丈夫受株連,被活活餓死……
這個可怕的死亡圈套,深伏於命運的穀底。一切從她拯救丈夫開始,為救丈夫所做的努力,經過幾個環節的遞進,最終形成了一條鎖鏈,生生將丈夫勒斃!
看著女兒嚇呆了的臉,武則天笑了。
我就是命運。她說。
十
公元690年,武則天67歲。
她下令殺掉武攸暨的妻子。而武攸暨,是武則天伯父的孫子。
然後,武則天宣布,把哭哭啼啼的太平公主,嫁給因失去老婆同樣哭哭啼啼的武攸暨。太平公主不再是李氏皇族的人,她成了武家的媳婦。
現在,你終於脫離了李家那低賤的血統。武則天欣慰地告訴女兒。
但是太平公主,她要的從來不是什麼高貴。她隻想和喜歡的人在一起,高貴也好,低賤也罷,隻要快樂與情愛,一切都甘之如飴!
現在,她如母親所願地變得高貴起來,卻永遠失去愛,失去歡樂,這高貴又有什麼意義?
史載,在嫁給薛紹的八年裏,太平公主溫良循矩,從無不良之跡。但在武則天殺掉她的丈夫,把她嫁給武攸暨後,她突然變得玩世不恭,品行不端,迷陷於與各類男人的歡情欲海,從此成為世人所認為的那種樣子。
心已死,她不會再愛了。
此後她就成為像母親一樣的女人。25年後,她在效法母親、向權力頂峰衝刺時失敗,時殺。死年49歲。
她本是個家庭型的小女人,臨窗讀書,對月彈琴,才是她的渴望。但權力的介入,奪走了她的愛,扭曲了她的心。讓她變得從此不再是她。後人隻以為她放浪,卻從不知她的苦。
甲午海戰:蠢死不是反思
一
昨天有朋友來看我,問:反思甲午現在超火,你不是對這個有研究嗎?怎麼不說話?
我歎息:唉,反思是好事,但我看到的,隻是又一輪義和團式的愚昧,正所謂昧昧我思之,舉世皆昧唯你不昧,那你就是最大的愚昧。現在我隻想安安靜靜地躲在人堆裏,平安賺錢不喝茶,紅顏做伴把財發,不可以嗎?
朋友說:你呀,你好歹也有些粉絲,人家關注你就是為了聽你說幾句真話。如果你不說,你對得起人家對你的關注的嗎?
真是傷腦筋,一定要說嗎?
真話說出來,沒人愛聽的——從甲午的起因及至目前為止的所謂反思,不過是奴性入骨的群體癲狂的持續,其智力發展是一條下飆的直線。反思的能力是一種智慧,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愚蠢從來不是反思,但愚蠢總把犯蠢說成反思!
真要反思,先得從日本國的一個“傻瓜”青年說起。
二
日本國,向來視中國為文化母國。列島太小,缺乏文化原創力。完全是靠了中國的文化輸入,才有現在的樣子。
既然是中為日用,那就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就像一股黑潮,好的壞的一股腦兒全都流到了日本。所以你要描述1853年前的日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近代史的翻版,無非是閉關鎖國、暴政愚民,再就是社會結構嚴重板結——一個人生下來是什麼階層,注定一輩子憋死在這個位置,到死也爬不上去一點兒。
1853年,發生了日本曆史上恐怖的“黑船事件”,美國海軍準將佩裏率四艘戰艦,突入日本水域。列島震惶,派出12艘木殼船上前迎戰。可以想象,木殼船上的水手拚老命地劃呀劃,可是鐵甲戰艦噴一股黑煙,嗖的一聲就不見了蹤影。日本人嚇壞了,逃到神社中,號啕大哭,央求祖先顯靈,告訴自己出了什麼怪事。
其實沒什麼怪事,就是美國海軍準軍佩裏登岸,敦促日本開放門戶。這門戶可不能開,開了幕府的權力就死定了。於是整整十年時間,幕府大肆煽情:喪權條約,辱國條款,百年國恥,警鍾長鳴,諸如此類,希望忽悠日本下層農夫武士們替他們攆走洋人。
但是下層的武士們一點兒也不傻,他們瞪圓了眼珠,尋找屬於自己的機會。可他們腦殼裏的知識結構,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在中國古書裏堆裏翻呀翻,還真翻出來個古老的新鮮玩意兒——春秋年間管仲幫齊桓公擬定的戰略口號——尊王攘夷!
尊王,就是要重整日本權力結構,以便下層的武士有機會爬上去;攘夷,當然是將洋人徹底消滅,一個不留。
長州藩出名的“傻瓜”青年伊藤博文,以其狡獪的心智,機詐的行為脫穎而出。
年輕時的伊藤博文真正的綽號叫“餓鬼大將”,雖然出身貧寒,卻是個不好惹的家夥。21歲那年,他打出了日本史上有名的“品川禦殿戰役”。當時他率十幾名年輕人,自製燃燒瓶,潛入剛剛建立起來的英國公使館,向使館投擲燃燒彈,燒得英國人滿地亂竄。
初戰告捷,伊藤博文信心滿滿,決定玩個更大的——幹脆乘船出海,找到洋人的巢穴,把所有的洋人,用兩枚燃燒彈全部燒死,豈不妙哉?
想到就做,伊藤博文和另外四名小夥伴,乘商船基魯雪基號離開日本,去尋找洋人的巢穴。
船行第一站,抵達中國的上海。
剛一上岸,伊藤博文就被嚇癱在地。那一年是1863年,李鴻章坐鎮上海。當時上海之繁華,舉世聞名。
三
伊藤博文在上海港口所見到的,是淮軍水師無數的戰船,與西式最先進的兵艦錯雜相陳。上海城區閣樓林立,商鋪繁榮,人流如織,摩肩接踵,西洋建築鱗次櫛比。與當時窮困的日本相比,這裏無異於人間天堂。
觸目所見繁華盛景,伊藤博文被震駭得一臉茫然,不知所措。
清帝國已經在洋務運動中獲得了強大的經濟推動力,而日本還處在“春秋戰國時代”,這差距不是親眼看到,萬難想象。再想想什麼“尊王攘夷”,說什麼找到洋人巢穴襲殺之,這要愚昧到什麼程度,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受此刺激,“傻瓜”青年伊藤博文,從此轉型為“西奴”“日奸”,對西方頂禮膜拜,把“尊王攘夷”的古老口號又丟回到故紙堆中,日本此後之路,就是明治維新。
目睹了李鴻章的文治武功,伊藤博文徹底被這個比他年長18歲的智者所征服。從那一天起,李鴻章就成為年輕的伊藤博文心中的標範與偶像。
懷著對李鴻章的欽服、仰慕與尊崇,伊藤博文刻苦磨礪,矢誌自強,終於在22年後化蝶破繭,日本明治維新初見成效。於是伊藤博文再來中國,尋找他心靈中的偶像並與之展開決戰。他要推倒心靈偶像,完成日本的人格成長。
二入中國,伊藤博文一路行來,他感受到的,應該是極度的震駭與驚訝:他所看到的大清國,與他22年前在上海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樣,就好像是兩個時代,又或是兩個國家。
昔日的大上海,馬路寬闊,人流熙攘,各色的旗幟迎風飄揚,江麵上是大大小小的無數火輪船,碼頭上則是繁忙不息的裝載與禦運。駐足於此,你能夠感受到在這熙攘人流之後所湧動的財富的魅力。所有的一切,都透露著一個城市的繁榮與生機,呼喚著一個大時代的到來。
而22年後的中國,卻是陰氣森森死氣沉沉,荒涼上的原野上,一片蕭條荒涼的景象,缺少活力的農人,在田地裏遲鈍而麻木地耕作著,官道上的饑民餓殍,觸目皆是。沒有鐵路,沒有工廠,也沒有學校,帝國的臣民全然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之中,透露出統治者的冷酷與傲慢。
這是一個垂死的帝國!
這意想不到的場景,令伊藤博文萬難理解。22年過去,中國非但沒有絲毫進步,反而退縮回了“原始蠻荒時代”!日本在前進,整個世界在前進,唯獨中國玩特殊,跟文明潮流“頂牛”,大步退化。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兒?
其實也沒什麼大事,就是清帝國的發展與極權體製發生了衝突。對於權力來說,一個愚昧的國度更適合極權,暴君需要愚民,愚民造就暴君。暴君與愚民的完美組合,與國力的強盛構成本質衝突。
伊藤博文肯定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於是,遂有甲午之役,無可避免。
四
這就是甲午開戰之前的情形,當日本被一種唯恐落後的恐懼心理所驅使,奮起直追,把最優秀的年輕人送到西方,下苦功學習之時,清帝國卻把已經送出洋的首批學童,全部押送回國。回國後的學童猶如囚徒,嚴密看守,唯恐他們散布有害於權力的言論觀念。
此後,同樣是這兩批學童,對峙於黃海之上。
這場戰事被嚷嚷得沸沸揚揚,其實不過是中國曆史上無數次場景的再現——正如此前,戰前是朝野洶洶,議論紛紛,臣僚士民無不對戰勝日本信心滿滿。這種信心來自上戰場的是別人,隻有被權力體製下惡性博弈擠兌到被迫背水一戰的人,才知道根本沒有贏的可能。
有專家羅列各種技術數據,力證甲午戰事之前,北洋水師的實力超過日本。這卻是瞪眼胡說八道,當時的清國一沒有製造業二沒有軍工業,教育是空白也沒有經濟循環圈,所謂的水師不過是虛懸於空的無根之木。買幾艘戰艦就敢說軍事實力,這未免太過於自欺欺人。
還有人在設想:假如中國在甲午海戰中獲勝……這叫什麼反思?這不過是無知妄語!一個唯恐民眾崛起、一意愚民、自廢武功、自斷經脈的權力帝國,在現代文明法則之下憑什麼贏?理由何在?就因為你蠢你就贏?那你把思想智慧看成什麼了?縱然是甲午之役,你贏上一場半場,但最終也要輸掉整個決賽!
不見絲毫理性,看不到自己已是“權癌”噬骨,來日無多,卻渴望著把權力的腐臭觀念,向文明時代炫耀,這是多麼荒謬的觀念!
說到對甲午的反思,再也沒有比清帝國自己衝動欲望更強烈的——反思的結果是:彈丸之地的日本,之所以能夠戰勝強大的清帝國,就是因為立憲之力。立憲政體,有利於國,有利於民,唯獨不利於官!清帝國比任何人都清楚甲午敗績的因由,可是出於權力的邪惡意誌,最終還是引領清帝國走上“草履蟲之路”。
五
無論是在甲午前,還是在甲午後,清帝國心裏明鏡似的,知道強大國家的唯一辦法,是還權於民,還智於民。但這對於權力來說,太痛苦了。
權力的本性,一是追求刻意的不公正——倘若公正,要權力何用?二是刻意愚弄民眾降低智商——如果底層人有思想有智慧,權力還怎麼高枕無憂?
所以權力在第一點的表現上,是大量占有社會資源,使其處在冗餘狀態以顯赫自己;占有社會財富,或是有意識地消耗社會財富,使底層保持貧困;占有女性資源,通過底層的性苦悶炫耀自己的縱欲特權。
在第二點的表現上,由於權力高高在上,本身缺乏追求智慧與思想的衝動,所以史上多見蠢皇帝白癡皇帝。但越是愚蠢的權力掌控者,越渴望著智商快感,可自己偏偏智力平平,怎麼辦呢?最省心的辦法莫過於愚民以降低公眾智商。公眾智商回落到“草履蟲時代”,權力就顯得英明神武了。
所以甲午而後的清帝國,處於極度矛盾的心理之下,渴望著國力強盛,好炫耀自己,又憎恨民智。這種矛盾心理導致了帝國雙重人格:一方麵對西人呈袒相見,展示大無畏的開放胸懷;一邊加緊國內輿論控製,唆使百姓排外心理。就這麼搞來搞去,百姓越來越愚昧,越來越仇恨洋人,最終成功地把帝國拉回到了1853年時代的日本,玩起了尊王攘夷——當時的叫法是“扶清滅洋”。
於是義和團起事,奉旨圍攻列國使館,火焚大柵欄,殺人十數萬,雖嬰兒亦被指為二毛子而不得免——慈禧太後愚民反愚己,被弄到民暴的虎背之上,騎虎難下,隻好宣布對11個強國開戰。
11個強國呀!你不能不佩服慈禧太後的勇氣。
慈禧太後宣戰的這11個國家,分別是: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西班牙、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日本、荷蘭、俄羅斯。但不知怎麼搞的,被宣戰的三個國家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沒敢吭聲,最終隻來了八個國家,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八國聯軍。
網絡有句名言,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但權力一定是要“作死”的,這是權力本性所決定。最終,清帝國在甲午之役而後,仍然拒絕理性,“假反思真作死”,最終成功地把自己玩死了。
六
家國一理,理性至重。
所謂強大,根本不需要聲嘶力竭地大喊奮鬥,更不需要東征西討八麵豎敵,隻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按部就班順理成章,就會得到一個正常的結果。這世上的哪個家庭,不是如此?這世上的哪個國家,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