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品財經(3 / 3)

但數據再大,也大不過人的眼皮。一旦眼皮垂下,所見唯有一片黑暗。縱然是再多的聰明心計,也隻是枉然。

十二

必須要承認,這起案子裏所涉及的兩個男人,妻子出軌的粗暴男及買凶的智慧男,都不是等閑之輩。

諸如智慧男,他竟然能夠讓雇用的兩名殺手自相殘殺,單說這本事,就足以讓普通庸眾為之咋舌。

而粗暴男,他居然能躲過三次暗殺,並殺掉智慧男送入火葬場火化滅跡,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他麵前,所有寫偵探或推理小說的作家都為之汗顏,這種謀殺方式,當真是神奇了得。至少到目前為止,我沒有讀到過比這更具懸念的犯罪小說。而我們這裏講的,是真實世界發生的案子,竟比之於任何虛構作品更為玄奇!

粗暴男與智慧男,都不是平凡之輩。但他們的一生,居然是雞飛狗跳地鬧了一場,就這樣結束了。

他們都是極有頭腦的人,但他們的視野太狹窄了。他們就如同幾隻生活於肮髒洞穴的高智商老鼠,在相互撕咬中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以他們的腦子,如果要是幹點兒正事——比如說關注一下大數據雲計算之類的東西,應該也不會一無所成吧?

但他們沒有!

他們的視野決定了,他們的心計與聰明,都用在搞死自己之上。

其實,有些人,也和這倆家夥差不多,論腦子足夠用,論聰明也過人,但隻是一個視野狹窄,說鼠目寸光,也不為過。

大數據,說到人生犯疇,說的不過是人生的大視野。千萬別讓自己淪為大數據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數點,千萬別委屈了自己那顆蠻有價值的大腦。要開闊你的大視野,在廣袤的世界裏迎接你的大數據人生。這樣才能對得起上天給自己的寶貴智商!

越好玩,越賺錢

手機互聯網的發展,為新一代年輕人帶來了空前的希望。這也是傳統產業麵臨大洗牌的一次難得機遇。

但這個機會屬於20歲左右的年輕人,在他們之中必然會出現未來時代的領軍人物。30歲左右的人也可抓住機遇的尾巴,能否超越20歲的年輕人我不敢臆斷,但如果隻是想賺點錢,這可能是個難得機會。至於40歲以上的,抱歉,他們不是沒有機會,但他們在這個新產業麵前的弱勢,是顯而易見的。

因為新產業的特點是:不好玩,不成活,越好玩,越賺錢!

我把目光放在20歲至35歲之間這個層次上——再大一點也不是不可以,但新興產業的天然娛樂功能,真得不適合暮氣沉沉的老輩人物——有兩種類型的年輕人,他們勢必脫穎而出。

一種類型是“稻盛和夫式”的,另一類是“巴菲特式”的。

稻盛和夫類型,是指那種天然的異類。他們對獲取別人的善意與好感,懷有難有抵製的衝動,即使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也願意援手幫助。

據稻盛和夫自述,他在少年時代,有兩件事讓他刻骨銘心,影響了他一生的事業。

一件事是,有個小朋友,拿來很大一筆錢,非要送給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推卻不過,就和小夥伴大吃了一頓。卻不料,那筆錢是小夥伴從媽媽錢包裏偷拿出來的,結果稻盛和夫為此受責罰。

第二件事是,又有一個小朋友,請求稻盛和夫去他家的柿子樹下吃柿子。稻盛和夫去吃過之後才知道,這事小朋友事先也沒和家長打招呼,結果稻盛和夫再次遭受責罰。

稻盛和夫說,這兩件事給了他兩個人生啟迪:一是獲取別人好感與善意的能力非常重要。二是要能夠辨識對方言語的真假。

可以確信,這兩件事,讓稻盛和夫形成一種千方百計打動別人、影響別人的心智模式。等到了他創業時,沒有資金,一個朋友立即表示,他願意傾囊相助,隻要稻盛和夫能夠成就事業,犧牲了他也無怨無悔。

話雖如此,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家有口,不再是莽撞輕率的愣頭青。那位朋友在向稻盛和夫做出承諾後,就發現自己有點兒太衝動了——當時腦子一熱,隻顧拍胸脯,忘了應該先問自己老婆答不答應。

於是這位朋友就回家小心翼翼地跟老婆商量。老婆的回答是:一個男人,為了另一個男人願意付出一切,這絕對是真愛!所以我不會攔阻你。

於是這位朋友把家底全倒騰出來,拿給稻盛和夫創業——稻盛和夫這種人,是天然幹大事的好材料。如果是這樣的年輕人,正處於新產業興起的現在,迅速步向財富巔峰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但這種類型的人,數量極為稀少,更多人不具備這個能力。

更多的人,必須要走巴菲特式創業之路。

如果說,稻盛和夫是如魚得水順利創業型,那麼巴菲特就是死皮賴臉非要創業型。

我在前麵講述過巴菲特的創業史。巴菲特並非是有背景的人,他的父親起初是個報社員工,早在美國股市大躍進時代,耐不住寂寞一頭紮進股市裏,成為專職股票經紀人。但老巴菲特活該命苦,前腳進來,後腳就遇到了美國的股市大災難,賠得一塌糊塗,血本無歸。

巴菲特出生那年,正是他父親賠得最慘時。但是巴菲特的父親是個負責任的男人,發誓不讓兒子受苦難生活的影響,繼續咬牙打拚折騰。隨著巴菲特的成長,他的家境也漸漸好轉。

巴菲特比不了稻盛和夫,雖然稻盛和夫的家境比巴菲特慘一萬倍。但稻盛和夫自幼就有著影響別人的能力,而巴菲特的青春期,明顯缺乏讓別人向他表達善意與付出的能力。

當巴菲特決定投身資本市場時,他報考了偶像格雷厄姆的學院,據說畢業成績非常不錯。但當巴菲特申請去格雷厄姆股票經紀公司工作,甚至可以不要工資時,格雷厄姆不客氣地拒絕了他。

沒辦法,失意的巴菲特隻好回到父親的微型股票經紀公司,替父親打工——他爹的公司裏,一共就五名員工,巴菲特是第六名。

巴菲特的工作是向客戶推薦他看準的股票,結果,除了對他無條件信任的嬸子愛麗絲之外,其他人都拒絕了巴菲特的推薦——沒人看好他,也沒人相信他。

過了段時間,導師兼偶像格雷厄姆突然向巴菲特發出熱情邀請,巴菲特如飛趕去。去了後才發現又上套了,格雷厄姆是想解散自己的經紀公司,臨解散前,找個冤大頭替他在公司當班。

但是巴菲特無怨無悔地充當了這個冤大頭,因為格雷厄姆的經紀公司在華爾街。巴菲特需要華爾街這塊金字招牌——如果自己不夠給力,就隻能指望外部環境的光環了——最重要的是,巴菲特需要這個環境提升自己的能力。

兩年以後,格雷厄姆經紀公司徹底解散,巴菲特信心滿滿地,以華爾街歸來的英雄身份,回家募資創業。

他的募資很成功,有七個人願意出資與他共同創業。這七個人是:巴菲特的姐姐姐夫、巴菲特的老丈人、嬸子愛麗絲、同學一名、同學媽一名,另有律師同學一名。

請仔細看這個名單,幾乎全是巴菲特的家人,甚至連同學老媽都給忽悠進來了。明擺著,對巴菲特來說,除家人有幫助他的義務之外,讓別人掏錢,這個難度是很高的。

等到巴菲特做大的時候,海量資金嘩啦啦流淌過來——可你再想想稻盛和夫的創業,兩人真是沒法比。

說過了,稻盛和夫是稀有的,而巴菲特類型卻很常見。行將創業的年輕人,必須要先看清楚自己:你是稻盛和夫,還是巴菲特?

對於稻盛和夫類型的年輕人,我們是不需要說什麼的。需要關注的是巴菲特類型的人。

這類年輕人的特點是,能力有,勇氣有,人生目標有,遇到挫折的心理調節能力也有,唯一需要的,就是讓別人相信他有這些能力。

一旦大家相信你,你的創業就從策劃期進入了執行期。

巴菲特的創業曆程,是先從嬸子愛麗絲開始的。

起初,嬸子愛麗絲買他推薦的股票,有可能並非是相信他的能力,而是出於親情願意無條件地支持,不料巴菲特推薦的股票,真的讓她賺到了錢。賺到多少不重要,重要的這是個良好的示範。

有了嬸子的成功案例,巴菲特的姐姐、姐夫、老丈人,一窩蜂地跑來了,構成他的事業團隊。家人又影響了外邊的三個人,這就算有了創業規模。

但這規模有點兒拿不出手,於是巴菲特又跑去忽悠導師格雷厄姆——此前,巴菲特是用在華爾街的格雷厄姆營造自己華爾街英雄的身份,成功影響了家人組成團隊。然後他又反過來,用這個家人團隊來影響格雷厄姆。最終,當格雷厄姆也決定投資時,巴菲特這邊的操作空間就大了,大顯身手的機會也就來臨了。

稻盛和夫類型的人,第一桶金可以去別人家裏淘。而巴菲特類型的年輕人,第一桶金就隻能從家人身上琢磨。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成功範例。現實中有許多人,確也是走了巴菲特路線,在家裏連哭帶鬧,要求家人給自己一桶金去創業。等到家人把錢拿出來,他卻笨頭笨腦地把錢賠個精光,這種事一旦發生,第二次機會就變得極其昂貴,有可能是你終生也支付不起的。

由此,我們可以為巴菲特式的年輕人,提供一條或許可行的創業思路。

第一,你不能單純地癡迷於技術開發,腦子裏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盈利流程。如果你還不知道錢應該怎麼賺,那麼最好先玩一段時間,等玩明白了,再說創業的事兒。

第二,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有了盈利思路,那麼就要測試它是否可行。測試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你按這個流程走一下,先賺幾杯奶茶錢。如果你說你的盈利思路不是這樣子的,你必須要做到足夠足夠大,才能夠獲利。那麼你說的實際上是資本盈利,不是你的項目——資本就算是買賣垃圾都能賺錢,你又不是稻盛和夫,資本憑什麼要把真愛獻給你?

以上兩條,說的是能力。如果你有了這個能力,那麼巴菲特的人生之路,就是你的未來之路。如果這個能力沒有,那就不好說了。

第三,假設你真的有能力了,那太好了,現在你需要一個小小的成功案例,以為示範。方法很簡單,找一個最信任你的人——巴菲特找到的是他的嬸子愛麗絲,不確定你會找到誰——讓他親眼看到他的錢,在你的流程線上走一圈,然後就增值了。接下來就沒你的事兒了。利之所在,趨之若鶩,對方會為了你的項目替你去拉融資,你隻需要把項目做好。

以上所說,仍然是傳統產業的老路子,但手機互聯網時代,將會打破常規,會有許許多多誰也說不出個名堂的怪項目,也能做大甚至做到非常大,但因為這些項目的實用價值極端可疑,無法歸置於傳統模式之中,那麼對於這類型的項目,又應當如何操作呢?

傳統產業,我們說的是產品。新興產業,我們說的是項目。

再新潮的項目,也擺脫不了成本的製約。許多新潮項目,需要花錢來養,養的時間越長,項目越肥,未來的融資前景越激動人心。在手機互聯網初始時代,這類項目隻要獲得流量支持,基本上就會迅速引來投資。但當這股子創投風過去後,資本因為長期亢奮而敏感度大幅降低,結果就難以預測了。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可以送給手機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玩項目要趁早,甭管什麼貓三狗四,趕緊牽出來遛遛,不成熟不要緊,可以調整。誰也不知道用戶們期待的是什麼,就連用戶自己都說不清。現在正處於手機產品匱乏時代,無數的用戶正嗷嗷待哺,遼闊的新興產業一片空白。也許你的項目會大受歡迎,試試沒壞處。

這就是新項目的法則,要趁早,要好玩,要流量。具備這三個條件之後,項目就具有了融資前景。傳統產業,產品是靠了巨大的營運成本循環賺錢。通常情況下,大家管這個循環體係叫平台。

新興產業,項目是靠了趣味性與新奇性獲得資本關注。如前所述,不好玩,不成活,越好玩,越賺錢。

知道這些,差不多就可以開始了。

扒掉創業的底褲看一看

有報道說,一名南京某名校畢業的研究生張某,獨立開發了網絡音箱。可以無線上網,隻要有Wi-Fi網絡,音箱就能聽網上最新的歌曲,配合手機,還能自主選歌,想聽什麼聽什麼。現在,這款新產品,就差投產了,但是發明家本人,卻不幸酒後出門,搶了一個女生的手機,現在蹲大獄了。

多好的發明啊,多了不起的發明家呀,多麼漫長的牢獄生涯呀……不對,總之吧,發明是好事,創業要支持,但研究生隻研究了生,卻沒有研究死,不知道從發明到創業,還有一段比死亡更黑暗的路要走。

先說說什麼叫創業,創業,創造屬於你的事業!

那麼什麼又叫事業,事業就屬於你個人與社會對接的一個小小經濟循環圈。一邊是你,一邊是客戶,你提供的服務產品流過去,那邊有報酬流過來,一邊是你的產品流,一邊是鈔票流……

產品流和鈔票流,缺一不可。

隻有產品流過去,卻沒有鈔票流過來,那叫勞苦大眾的無私奉獻,是奴隸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腦殼還跟正常貼邊,就不會接受這種合作方式。

沒有產品流過去,卻有鈔票流過來,那是貪官的快樂人生。如果你還未躋身貪官的幸福行列,那就硬著頭皮繼續看下去吧!

這個案例中的研究生,他的情形有點兒怪,隻有無怨無悔地勞動支付出去,但始終未見鈔票流進來,於是他的創業就崩盤了。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發明固然是件了不起的事兒,但能夠把手裏的東西賣出去,同樣也不容易。所以這世上有個專門的學問,叫營銷。

營銷,就是把你手裏的東西——甭管是什麼東西——賣出去。

營銷,就是寬宏大量地把別人手裏的錢,揣起來。

如此說起來,所謂事業,應該是“產品+營銷”的過程。

創業就是賺錢?瞎掰吧?如果創業就是賺錢,為什麼不說賺錢而說創業呢?

因為,創業可不是賺點糊口的小錢,而是賺大錢!

賺大錢,有賺大錢的專門學問。

這個專門學問是什麼呢?

去圖書館,你會發現一屋子又一屋子的書,全都是講如何賺大錢的,但如果你鐵心發狠,用一輩子時間讀上其中的一小小部分,你就會發現,這門學問其實就九個字。

哪九個字?

找對人,做對事,說對話!

別看隻有九個字,其實每個字中,都隱藏著不計其數的小細節,有一個小細節疏失,就沒有創業,隻有撞牆,沒有大錢賺,隻有大虧吃。

還是拿那個搶女生手機的創業研究生來說事,他的想法是,我吃糠咽菜,忍饑挨餓,把網絡音箱發明出來,到時候所有人都會掏錢來買,我的創業就成功了!

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當然不是,你發明成功了,大家也未必非要買。因為,少了你的網絡音箱,是生不出娃了?還是吃不飽飯了?都不是,都不挨邊。

任何一項發明,隻要沒徹底顛覆這個世界,就需要一段絕望的等待期——等待著大眾的消費習慣養成,沒養成這個習慣之前,也就沒有這個需求。

看明白沒有?就算是你的發明成果有了,但在成果轉化成鈔票之前,還需要嚇死人的可怕過程,包括找投資、找廠家、請助手、下訂單、打廣告、找通道、進商場、催發貨、催回款……這是一個由資本運作的龐大的社會化生產流程,是資本家的活,不是發明家能幹得了的。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了,創業這種事,是很複雜的,發明隻是第一步。正所謂創業艱難百戰多,發明隻是第一波。還要費勁找老板,有錢才能往下說。

第一步是找對人,就是找到那個願意支持你的人,甭管他是誰。第二步是做對事。

一個發明家創業,首先必須要足夠的先期投入,在融資完成之前,足以支撐自己的事業繼續。

把事情做對了,把人也找到了,接下來當然是要把話說明白,讓對方聽懂。這個過程,與上述兩個過程一樣,細化起來無盡煩瑣——但無論是做對事,找對人還是說對話,圖書館都有許多專門書指導,取長補短看幾本,絕對不會吃虧。

別讓習慣思維害了你

如果問,是否真的有什麼職場必殺技,是不是真的有一句話改變你一生之類的靈丹妙藥。我的回答是:

有,我現在寫的就是!

所謂職場必殺,不是必殺職場,更不是殺別人——職場上的人或事,無時無刻不在博弈中變化,是完全不確定的!從數學的角度上來說,處於無限博弈變化中的職場,是個變量,變量是沒法兒殺的,能殺的隻有不變的常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常數C。

這個所謂的常數C,就是每個職場人必然要犯的錯誤,這個錯誤是固定的,隻要找到這個錯誤,殺之,你自然也就有了足夠的勝算。

職場之上,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心智模式更是千奇百怪的——但,每個人都是人,都有共同的人性!

共同的人性,會讓不同的人作出相同的選擇。尤其是有犯錯方麵,更具有著神奇的趨同性。

沒有人能改變人性,也沒有精確的方法測量人性。然而人性的趨同社會行為,猶如滾滾的驕陽熾火,甚至不需要睜開眼睛,你都能夠感受得到。

以上是對於職場必殺技尋求途徑的原理解析,接下來我們提供這個必殺技法:

每個人進入職場,莫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挑戰自我,力證自己有充足的能力,獲取自己應得的人生聲譽。這共同的心理,導致了所有的職場人——無論老少,不分男女,都會犯有兩個共同的錯誤:一是人往高處走!二是迎接新挑戰!

這都是好聽的褒義詞呀,怎麼都成了錯誤呢?

習慣性思維害了你,這兩個觀念是完全的錯誤,每個職場人遭受挫敗之時,都會看到這兩個觀念的惡毒獰笑。

人往高處走——你總是企望比你能力略高一點點的位置,這注定了你必然是力不從心。

你拿到手六千的月薪,下一步就會雄心勃勃地挑戰九千月薪,你屁股剛剛挪到部門經理的椅子上,馬上就會迫不及待地向總經理座位衝刺,直到悲涼的挫敗感讓你戛然而止,否則你是不會收手的!

迎接新挑戰——你總是盡可能地擴大求職覆蓋麵,以提升自己的就業概率。這導致你被迫承擔不喜歡不擅長的崗位,真正的優勢發揮不出來。

你害怕得不到這個機會,力求證明自己優秀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這種狀態會持續到對方施加的壓力超過你的承受,帶來的是更大的挫折感。

人往高處走,是你的心理預期過高,過高則如潮落。

迎接新挑戰,導致雇主對你的心理預期過高,同樣也有個潮落的過程。

你會注意到,這兩個共同的錯誤,都是源於期望值的起點太高,猶如挺立於波峰浪尖,而波峰浪尖的前方就是下滑。你選擇了下滑的職場人生,你不挫折誰挫折?

由是我們明白了一點,起步絕不能從波峰浪尖開始,必須要從穀底開始,穀底之路才是向上的,才會讓你從穀底從容起步,直達峰頂。

要怎麼做,才是從穀底開始?難道說自己處處不如人嗎?如果你這樣說,人家又憑什麼相信你?憑什麼給你機會?

有分教,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你忘了你是個獨特的有機生命體,進化的規律決定了你和任何人都不一樣——職場上的人每個都是獨特的,但同質化的觀念導致了同質化的競爭,在這同質化的紛囂大潮中,每個人都拚老命地表示自己和別人一樣,隻是更優秀,這導致了你的職場之路必死無疑。因為你在想辦法提升雇主對你的期望值。期望值越高,你死得越快!

必須要降低雇主對你那不切實際的期望值,所以你最好要有一個專業化的職場定位,你隻是某一方麵的專業人士,其他方麵的事兒甭找你,縱然你心裏明鏡似的也要表現懵懂三分。當然這有可能讓你失去一些機會,但絕不會比你勉為其難地表現為麵麵俱到失去的更多。

你必須要提煉出自己的特長或優勢,以專業化的思維精心打磨自己。把你的特長弄得比別人更長,而長是與短相比較而言。所以你需要弱化自己的其他功能,以突出自己的長處。

弱化其他,突出特長,可以降低別人對你在其他方麵的期望值,而一旦這種情況出現,你再平庸不過的表現,也會因出人意料而贏得認可。

而要完成於穀底起步的關鍵前提,就是你的核心特長。它一定存在,找到它,發現它,磨礪它,突出它。如果你找對了,你會發現你特別喜歡它,因為它是生物進化賦予你的優勢,是你大腦思維最敏感的部位。別告訴我說這個部位你沒有,沒有才怪!

如果你真找不到什麼特長,那隻是因為,從你出生開始,你被養育在同質化的家庭中,接受的是同質化的教育,完成的是同質化的訓練,真正的你,被貼上了一層又一層同質化的標簽,你早就忘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這世界上,最愛你的人,無疑是你自己。你必須要扒開這一層又一層的同質化標簽,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把你自己研究個明白。直到找到你自己為止。

找到你自己,找到你的與眾不同之處,完成這個從低穀起步直達峰頂的過程。如果你開始了,就會發現這並不難。

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