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找我,我由曾經的大包大攬變成了現在的謹慎,是因為明白一個你不了解的人,你硬幫忙,不一定能幫得上,也未必是真幫忙。
歐·亨利的小說,有一篇叫《女巫的麵包》,寫出了人生的滋味:
瑪莎小姐是個多年未嫁的女子,經營著自己的麵包店。
有一個顧客每星期來兩三次,瑪莎小姐逐漸對他產生了好感。
這個中年男子很有風度,總是來買兩個陳麵包。新鮮麵包是五分錢一個,陳麵包五分錢卻可以買兩個。除了陳麵包以外,他從來沒有買過別的東西。
有一次,瑪莎小姐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塊紅褐色的汙跡。她立刻斷定這位顧客是藝術家,生活條件困難,每天畫畫,啃啃陳麵包,想著瑪莎小姐麵包店裏各式各樣好吃的東西。
這天,那個顧客又像平時一樣來了,瑪莎小姐找了個機會用切麵包的刀子把兩個陳麵包都拉了一條深深的口子,各塞進一大片黃油,再把麵包按緊。當他進來時,她已經把麵包用紙包好了。
就當她憧憬這位男子會如何感動的時候,他來了,緊握著拳頭,狠狠地朝瑪莎小姐搖晃。憤怒地叫喊道:“你把我給毀啦!”
原來,他在繪製一份新市政廳的平麵圖,辛辛苦苦地幹了好幾個月。準備參加有獎競賽。他昨天剛上完墨,要用陳麵包屑擦去鉛筆印,可是,有黃油的麵包,讓圖樣成了廢紙。
很出乎意料的結尾,是作家一慣的筆法。
人際關係有時候也是如此,幫人沒有錯,隻是要多花時間了解。有的人,已經太久不聯係了,失去了本該有的交往的密度,如此一來,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你們不同的心態。在有些問題上,想問題的方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理解對方和幫到對方是有一定難度的。
正視這樣的差異,才不會用多餘的心,做多餘的事,以至於好心辦了壞事。
交往的基礎就是先把對方當外人:
當我們對別人交往的節奏不能很好地控製的時候,一定要把必要的信息透露給對方。
我明白這一點,得益於我大學時期在學生會的一段經曆。那時候,我們組織一項活動,部分同學自願投入了10~50元錢的資金。後來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我發現,這點錢遠遠不夠用。既然是主要發起人和決策人,我隻能自己又往大家的活動費裏加了一些錢。
後來,這件事情被我淡忘了。有一天,大家聚會、聊天,聊到我們曾經那麼積極地開展社會活動的時候,有個同學突然想起來什麼,隨口問了一句:“我們還主動出了活動費,現在是否還有剩下的錢?有的話,我們這些人一起聚一次餐吧。”
我隻能解釋費用的情況,但當時我就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在哪裏:錢的事,一定要把它整理得清清楚楚,不是別人多心懷疑你,而是你有義務主動提供賬單給大家看的。不要以為自己往裏貼了錢,就很高尚,大家在乎的不是這個,而是錢是如何花掉的。
當晚,我就回去把所有的費用名目、如何支出,全部列出清單。第二天,我給每個曾經出過活動費的同學發了一份。
有意思是,大部分同學都說“不用整得這麼正式”,但是沒有一個人不耐煩地把清單扔掉,大家都認真地收好、帶走。
這件事給我的經驗是,永遠不要因為對方和你很熟,也不要因為對方信任你,就忽視了信息的傳遞,必要的信息一定要傳遞到位,這是一種尊重,也是對自己負責任。
一句話回味:
平時,謹慎把你的信息送出去,這將影響你與一個人交往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