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一個幫助別人的“名分”
很多人的成長環境中,評價的標準都過於單一。例如:“學習好,就一切都好”,或者“工作業績好,也一切都好”。
這種狀況忽視了人際交往中要求的高度合作性,有這樣一句名言:一件事永遠不要靠一個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個人花每個人1%力量去完成。
如果從小學到大學,你一直被單一價值觀所引導,沒有積極爭取當班幹部或者進入學生會,那你進入社會後,就應該多參加一些誌同道合的人組織的沙龍。
也許你的清醒、理性,就有可能幫到別人,你可以向別人學習,還可以通過幫助別人來給自己創造商機並擴展自己的人脈網絡。
想拓展新人脈,在大街上對陌生人示好未必能夠引發別人的好奇。但是如果參加一些沙龍,人與人之間互相認識,就有了一定的合理性,人與人的交往在有理由的情況下將更順利。
有理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與人的交往、互動,最好在自然的情況下發生,有助於在合理性的情況下產生一種信任感。在社團中,多付出勞動,多幫助別人,才有可能讓別人記住你。而且,你最好是給自己爭取一個合理的角色,這樣你又多了一個服務他人的理由,這樣慢慢發展,你的人脈必定越來越廣。
除了社團之外,還可以給一些你認識的人寫郵件,當一個業務要開展的時候,你突然發現可能需要你的某個同學。但是老同學好久不聯係了,你驀然找同學,恐怕對方因為警覺而產生心理上的反感。
那該如何聊第一句話,讓對方覺得你找他幫忙是合理的呢?
你可以說:“我正和一大批老同學聊天呢,想到了你,咱們有空見麵聊聊吧。”
你還可以說:“我正在家裏整理老照片,看到了你的照片,想到了你。好久沒見了,咱們找幾個朋友一起聚聚吧。”
有了合適的理由,再找機會看看對方是否有需求,這樣不破壞關係,還能夠表達自己的善意,增進彼此的感情。
至少要讓別人知道你是誰:
小林和小冰是同一個學校畢業的,主修的還是同樣的專業。畢業後,她們進入同一家公司工作。
兩個人的工作都是給一些媒體的老師寄發一些資料,這類工作很枯燥,但是倆人的工作狀態很好,都在兢兢業業地工作。
唯獨不同的是,小林寄發資料的時候,總是夾上自己的名片。東西寄到了之後,她還會主動給對方打一個電話,她會恰如其分地作一個30秒鍾的自我介紹,然後問對方還需要什麼資料,她願意主動提供。小冰不會做這些,她一直是按照常規工作安排寄發資料。
一個月結束後,小林寄發郵件,出現了一次失誤;小冰沒有任何失誤。
一年後,小林積累了很多媒體資源,她擁有了與媒體很多老師不錯的關係,得到了一個晉升的機會。小冰成為優秀員工,得到了一筆不多的年終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