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國家財政支農力度不斷加大,今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比去年增加422億元。然而,金融支農的力度不能令人滿意,農民貸款難現象日益突出。農村金融問題已經成為嚴重製約農村發展的瓶頸。農民貸款難是一個綜合征。
一是金融體製限製了支農力度。從近年來整個金融狀況看,信貸資金供應非常充裕,但國家銀行對農村信貸總規模和資金投入呈逐年減少的趨勢。
二是金融機構“嫌貧愛富”。隨著金融機構商業化運作,許多銀行寧願將資金投向非農產業,而不願投向農業和農村;精簡了農村基層機構,造成一些應該發放的農業貸款沒有發放;對基層機構貸款權上“收”多而“放”得少。
三是農村信貸資金嚴重外流。農村金融市場“抽水機”多,“輸血機”少,資金大量流出農村。一份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河南省農村僅通過郵政儲蓄和四大國有銀行縣域分支機構流失的資金達700億元。一省如此,全國可想而知。一方麵是銀行“惜貸”,另一方麵是農民對貸款望穿秋水,有著巨大的信貸需求。合法金融機構的貸款無法滿足農民的需求,非法金融活動在農村日趨活躍,高利貸、地下錢莊和非法集資乘虛而入。財政支農主要是輸血,金融支農是造血。農民貸款難,農村就難發展。商業銀行貸款向大城市和大型企業過度集中,削弱了對縣域經濟和鄉鎮企業的支持。由於農村金融疲軟,農業和農村發展資金日益短缺,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影響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後勁。
那麼,農民如何才能得到足夠的貸款呢?我們不妨借鑒一下下麵案例的成功做法。
案例介紹
重慶江津市開始推廣優質晚熟柑橘產業化工程。為實現標準化生產,江津市引進了恒河果業公司作為龍頭企業,通過業主製和柑橘協會兩種組織形式,進行規模種植,統一生產和技術管理。牌坊村村委會主任李貴才告訴記者,社員種上柑橘苗後,由於很難從銀行貸到錢,投資不能跟上,全村果樹長勢就一直達不到恒河公司的要求,恒河公司不滿意。時間一長,社員也對種植晚熟柑橘失去了信心,埋怨政府,打退堂鼓。如何解決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發展柑橘項目所需資金,江津市各級政府犯難,恒河果業公司無招。此時,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市分行帶著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任務來到了江津,以支持江津市發展晚熟柑橘產業為突破口,通過機製和體製創新,設計出一種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江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農民貸款難問題。
“江津模式”的主要做法之一是開發銀行和江津市政府一起對柑橘協會進行改造。即在原協會的基礎上由村民自願組建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恒河果業公司以兩個獨立的經濟實體運作:恒河公司負責引進優良品種、提供合格種苗、指導栽培技術、收購銷售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落實種植麵積、改土建園、投資投勞、栽培管理、采摘運輸、提供產品。
案例分析
“江津模式”的關鍵是改造傳統專業協會,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法人――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開發銀行、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牌坊村柑橘專業合作社是以農戶的土地經營權和地上附屬物折資入股辦法,解決了新公司的注冊資本問題。專業合作社有兩大好處:一是原專業協會是每戶村民出20元錢作為股本組合而成的,沒有資金實力。現在,改製為專業合作社後,資金實力增強了,調控能力提高了,有利於對柑橘產業的統一管理。二是公司現在可以向銀行貸款,解決了資金問題,群眾也不再為貸款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