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就是這樣一位舍身求法的“民族之脊梁”。
譚嗣同自小心胸坦蕩,為人豪邁仗義,頗仰慕古代俠士。他12歲時開始學劍習武,三更讀書,聞雞起舞。20~30歲間,譚嗣同遊曆了黃河上下、大江南北,行程4萬餘千米,足跡遍布11省。在此期間他結交義士,拜訪名家,眼界大開。他曾有一次在大雪紛飛的冬天裏仗劍策馬,7晝夜行程850餘千米,雖載饑載渴,但他仍然怡然自樂。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中國戰敗,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妥協退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也同樣使譚嗣同焦灼不安,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萬萬七千萬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譚嗣同也開始苦思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製製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1898年初,譚嗣同接受了傾向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的邀請,回到湖南協助推行新政。由於對湖南新政的盡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聞名。為了加強變法思想的宣傳,他還創辦了《湘報》,作為南學會的機關報,由他任主筆。他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製等變法維新的主張。不久,就有人向光緒帝推薦譚嗣同。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詔告天下,宣布變法;8月21日,譚嗣同奉召抵京,受到光緒帝召見,參議新政;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大肆抓捕維新領袖,曆時103天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聽到政變消息的時候,譚嗣同正端坐在寓所的榻上與好友梁啟超商談變法政事。來人通知說清兵正在抄捕康有為的住處,提醒譚嗣同趕緊離開。
譚嗣同聽後臉上沒有絲毫的驚慌之色,反倒是很從容地對梁啟超說:“你趕緊去日本使館求救,應該能借助外國友人脫逃安身。”
梁啟超反問道:“怎麼光顧著我?那你呢?”
“我從前想救皇上無法救,現在想救你也無法救,我已經無事可為,隻有等待死期了。”譚嗣同讓梁啟超離開後,自己一整天都沒出門,靜靜等待抓捕的人,沒想到並沒有人來。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向封建頑固勢力做最後一次反抗。譚嗣同第二天來到日本使館,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保存,並要他東渡日本避難。
梁啟超再次要求譚嗣同與他一同前行,可是譚嗣同卻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你去做那個行者,為將來繼續進行維新變法而做準備;就讓我去做那個赴死的人,以報答聖上的厚遇之恩。”
與梁啟超分別後,譚嗣同又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計劃均告落空。
日本使館又派人與他聯係,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譚嗣同毅然回絕,對來人說:“各國變法沒有不經過流血犧牲而成功的,今日中國從未聽聞有因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這就是國家不能昌盛的原因。現在如果要有,就請從我譚嗣同開始。”說完,他目光如電,全身散發出傲視死神的浩然正氣。譚嗣同由於沒有離京避難,最終被捕。
9月28日,譚嗣同與其他5位誌士英勇就義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行刑之前,譚嗣同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喊道:“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遇害時年僅33歲。史稱譚嗣同及同時遇害的5位誌士為“戊戌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