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泰鬥間的一樁學術公案
科技與人文
作者:韓三洲
當下,抄襲剽竊已成家常便飯,利用職務與權勢來搶奪別人學術成果的現象屢見不鮮,時有所聞,更遑論這樁半個多世紀前的陳年積案
2015年2月16日16點25分,為中國醫療和防疫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著名微生物學專家陳廷祚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成都去世,享年98歲。
陳廷祚(1917-2015)江蘇鹽城人,1943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1946年參加自民國以來第一次全國留學統考,被錄取後公費留學赴丹麥專習生物製品和微生物學。1948年,他接受東北人民政府邀請,於1949年底回國。1950年在衛生部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參加工作,曾任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總技師。1957年,陳廷祚被劃成“右派“,後轉入他親自參加新建的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1992年,陳廷祚離休。2009年7月,92歲的他在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了積攢著他一輩子悲酸情結的《陳情表—愛國海歸PK院士五十年》一書,書中詳細敘述了他與國內頂尖的熱帶醫學奠基人、學部委員鍾惠瀾(1901-1987)之間,因為學術紛爭與研究成果而引發的一場公案。
作為公案的當事人,陳廷祚在《陳情表》中記述,在1958年大躍進年代的夏收期間,四川省溫江地區農村突然爆發了一次史無前例、原因不明的特大疫情,眾多的青壯年農民集體下田收割早稻後,不少人突發高燒不退,咳嗽咳血,最後導致肺部大出血而死亡。到了8月,這種特大疫情發展到了高峰,形成一發不可收拾之勢,讓當地的農業生產一度陷入了停頓,甚至連水陸空交通也實施了防疫管製。疫情發生後,雖然有人懷疑是國內常見的鉤端螺旋體病,但這次大麵積的病狀又與以往教科書中所述及的症狀大不相同。因為患者病狀呈現非典型性,鮮見有黃疸發生,但呼吸道症狀卻十分顯著。當時,這種非典型症狀也迷惑了當地醫生和專家,他們束手無策、無從對症下藥。此時,頭上還戴著內定“右派分子”帽子的陳廷祚則借鑒前幾年英國軍隊在馬來亞叢林作戰時所經曆的相似病例,提出應當考慮為“鉤端螺旋體病”的個人見解。他不顧當時的個人身份與政治壓力,毅然投入到病原體的探索研究。在連續煎熬幾個不眠之夜後,終於在當年8月16日,第一次獲得陽性血清學試驗結果,確定了這次疫情是由一種新型的鉤端螺旋體病所引發。隨後製定了有效的防控措施,挽救了大批患病農民的生命。這次,陳廷祚是從一個名叫賴安華的患者的血液標本中分離出鉤體病原株菌體。經多年反複驗證,發現這是一種新的“肺出血無黃疸型鉤體病”,或稱肺出血性鉤體病,其在臨床上的獨特表現,從未見於別的教科書敘述,所以,在國際醫學界被稱之為“賴型鉤體”。1987年,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WH0∕FAO鉤體參考和研究合作組織”,確認陳廷祚所發現的“賴型菌體”為國際上一個獨立的新血清型別,並獲得永久收藏。
陳廷祚在《陳情表》中,有一篇“一封投訴無門的申訴書”的章節。他寫道,就在他於當年8月16日首先分離檢驗出為害中國半壁河山的“出血黃疸型鉤端螺旋體賴氏株”之後,有一位資深防疫醫學家,曾在8月24日奉命來四川核實這一重大發現並查驗證實。但在其返回北京後,卻掠人之美,竊為己有,向中央政府謊報說,是他在抵達疫區三天後就找到了鉤體病原體。書中說其人是憑借其官職、地位和名望,“乘人之危,巧取豪奪”,竊取了他本人已經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此後,陳廷祚本人則最終被戴上“右派”帽子,技術待遇從醫學一級一下子降為四級,讓自己一生和家人都蒙受了深重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