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誌:
你好。信收到。
我在一篇文章裏說過這樣的話:要想在文學上搞出大的成績來,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氣質,還要下苦功夫讀書,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認真觀察和思考問題等等。
你在來信中問我:你為什麼把氣質看作先決條件?氣質是指什麼?
其實,我以為不僅搞文學要先講氣質,搞任何事業都不能不把氣質條件放在首位——隻要想搞出大成績來。
首先要弄清什麼是氣質,字典上說:①指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如活潑、直爽、沉靜、浮躁等,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②指風格、氣度。
這個解釋大約是不會錯的。但我覺得好像還不夠全麵;或者說,還隻是對氣質的皮相作了注腳。是不是可以說,所謂氣質,除了上述非人可以看得到的表象,最主要的是指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特殊感受能力。這種特有的感受能力,首先是“天賦”的,然後是培養的。
我們都有這種經驗,在周圍的同學、同誌甚至兄弟姐妹中,不僅每個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而且對某種知識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一個班的同學,同是一個老師教,同是一樣上課,有的對文科的接受能力強,有的對理科接受能力強,逐漸產生和培養出不同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由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這種分化會越來越明顯,以至最終各自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最終造就為不同的人才。當然,也有的文理科成績都好,如果經過後天的努力,這種人無論選擇哪一個方麵都能成才,都能取得成就。但這種出類拔萃的人畢竟是少的,就多數人來說,都隻是有某些擅長的方麵。這個擅長的方麵,一般來說,都是由先天的稟賦誘發開去的,而後經過培養,如苗得雨,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這方麵的才華也就越來越突出。
這就是說,一個人要想成才,一定要選準成才之路,揚長避短。選得對了,事半功倍;選得不對,事倍功半,打個比方:假使麵前是一堆幹柴幹草,劃根火柴一點即著,再借助外界的風勢,會轟然而起,烈烈騰騰,成燎原之勢。但如果麵對一堆石頭,就不易點燃了,假若一定要將它燃燒、熔化、付出的代價肯定會比點燃一堆幹柴大得多。那麼,如果要燒火,最好選擇幹柴,而不要選擇石頭;如果要造壩,最好選擇石頭,而不要用柴草。這個因材製宜的道理是很明顯的。
古今中外成就人才,這類的事例不勝枚舉。宋徽宗趙佶在書畫上很有天賦。他的書法最初是學黃庭堅的,後來自創一種瘦勁鋒利的“瘦金體”別具一格。他的畫在人物、山水、花鳥方麵都有一定的成就,現在傳為趙佶真跡的仍有不少,如《臘梅山禽圖》、《五色鸚鵡圖》、《芙蓉錦雞圖》、《瑞鶴圖》、《聽琴圖》、《文會圖》、《風雪歸棹圖》等。趙佶如果以畢生的精力從事書畫的研究和創作,很有可能會作為一代大家,為中華民族作出不朽的貢獻。然而不幸的是他做了皇帝。他在治理國家方麵偏又表現得昏庸腐朽,懦弱無能,無才無德。公元一一二七年,金朝出兵打破都城汴梁。趙佶和他的兒子欽宗同被金兵俘虜。趙佶被俘後,金朝封他為“昏德公”,流放到沙漠,最後病死“王國城”。不僅他本人受盡屈辱,而且為國家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好端端的一個書畫人才,用非所能,豈不太可惜了?不唯可惜,而且可悲、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