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例太遠了,說個當代的。大數學家陳景潤采摘數學王冠,聞名遐邇,盡人皆知。但據說他從廈大畢業後,最初分配當教師,因為不善表達,空有一肚子學問講不出來。於是有人很瞧不起,認為這人白上了幾年大學,算什麼“高材生”!但後來被有識之士發現,讓他改行搞研究工作。結果在高度邏輯思維的數學王國裏,陳景潤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光輝成就。事情就是這樣怪:陳景潤做不成一個合格的教師,卻做了大數學家!這類事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聽到看到很多,卻都說明一個道理:成才要對路,成才要選擇最佳“角度”。不然,一輩子可能會碌碌無為。
現在,還回到文學上來,搞文學需要什麼樣的氣質?這個問題很複雜,我本人缺乏研究,根據個人理解,是否應表現為這樣的狀態:①對文學是否有濃烈的興趣。因為興趣常常反映一個人在某一方麵特有的素質。②是否善於借助形象表達某個道理,能不能及時捕捉生活中生動的畫麵。③是否善於把握人的心理,對人情世象有較高的洞察力。一個人如果感覺遲鈍,恐怕是不能搞文學的。④是否有較為豐富的聯想能力。⑤是否有較為豐富的感情世界,如同情心、正義感、責任心等。一個人如果被人稱為“冷血動物”,或者為人處事八麵光,大概也無法搞文學。在某種意義上說,文學是感情的產物,而不是理智的產物。以上這些是否可以算作“氣質”方麵的表現?除了這些因素,真正從事文學事業,還需要多方麵的準備和條件,不斷提高文學素養。當然,上麵說的“氣質”,並不完全靠天生,也可以培養,而且也隻有在培養中才能不斷提高。總之,文學創作是一個複雜的生產過程,我沒有本領把它說清。我隻是說,氣質非常重要。如果忽視這一點,或者不承認這一點,而要蠻幹,常常收不到好的效果,把自己給誤了。
當然,一個人正確認識自己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自己有時就懷疑自己是不是搞文學的材料,在這條路上究竟能有多大造就。我回答不了,隻好幹著說。
現在熱愛文學創作的青年很多,這是好事,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這樣一個現實,喜歡的如牛毛一樣多,成功的如牛角一樣少。當然,原因是多方麵的,而氣質可能是重要的一個方麵。但卻不必為此沮喪。根據人才學的觀點,一個人隻要具有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經過努力就可以成才。這裏的關鍵還在於選擇好成才之路,這個選擇一方麵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一方麵還要考慮社會的需要等因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實在是一個老掉牙的道理。
以上信筆寫來,多有謬誤,望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