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王聰明的女高參(3 / 3)

“王聰明!今天幾月初幾,啥節氣了?”

在場院的大秫秸垛旁邊,無人處,杏花攔住了宗銘的雞蛋車,突如其來地問了這麼一句,弄得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看看杏花,隻見她身穿小棉襖,套著藍底細碎小白花的布罩衫,顯得豐滿了一些,有點象個大姑娘了,心裏喜歡,不覺走了神兒,又想到應該趕緊供她念高中這件事兒上去了……

“你傻看什麼,我已經穿上棉襖了!你知道冷嗎?”

王宗銘趕緊從馱筐裏拽出家織布的黑棉襖,披在身上,心裏熱乎乎地說:“我凍不著。剛才是騎車,馱著二百多斤,胳膊腿兒活動,還出了點汗哩!”

“你也知道穿棉襖哇!那老母雞怕不怕冷呢?”

“這是啥話?母雞一身毛……”

“不對!我怕你這王聰明的美名兒,叫不過冬!這才上趕著來教教你。”

“啥事呀?”

“聽著!”杏花拽了他一把,坐在一捆秫秸上,小嘴巴裏爆豆般地又說了一大堆。

“你想過嗎?母雞下蛋也有勤有懶,有密有稀。自從你幹上了這個差事,我做夢都替你想著哩。我琢磨著家裏那九隻老母雞,還向我娘討教過……開春以後,天氣轉暖,過了穀雨,草蟲變多,母雞的野食也就豐盛了,不停嘴地吃呀吃,喝露水,吃活物,歇蔭涼,脫細毛,身體消耗小,蛋就下得勤!特別是小母雞,一天能下一個蛋,老母雞三天也下倆。這是產蛋的旺季!可是冬天呢,大雪節令一過,草黃蟲死,老母雞隻能吃到一點主人撒的棒子粒兒,好比一個人,隻啃窩頭不吃菜,不吃肉,清湯寡水,缺油少鹽,身子骨就虛了!再加上天兒冷,它有點養分還供應著長絨毛哩,還得保體溫哩,所以三天五天才下一個蛋。這就是產蛋的淡季。北京城裏的職工家屬可不管這一套,國慶、元旦、春節的,反而要買更多的雞蛋。我就怕往後,你這一天二百斤雞蛋收不齊了,完不成任務,王聰明變成了王空名,你看可咋辦?怎麼向老主任交差?怎麼向他閨女報帳?”

聽了杏花姑娘一席話,王聰明勝讀十年書。這些話呀,從內容到語氣,從眼神到心思,酸甜苦辣攪和在一起,他也辨不出是個啥滋味兒了。隻覺得額角冒汗,臉麵燒盤,不知從哪兒發出來的一股勇氣,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緊緊地攥住了姑娘的雙手,“好妹子,你送佛送上西天,傳經傳個真理兒……我王宗銘心也是肉長的!誰好誰賴,我心有數。你才是真聰明哪!我有心供你念高中……你倒是說話呀,再教教我這個收購員到底該咋辦?”

杏花哭了。靠在宗銘哥的懷裏,雙肩一抽一抽的,哭得可傷心了,“宗銘哥,你說話可要算數呀,供我吧,我要上學!……”

不滿二十的小哥哥,剛進十六的小妹妹,互訴衷腸,山盟海誓……沒有第三者在場,那年月也沒有錄音機,誰也不知他們都談了些什麼,大約總是些小兒女之情吧?

從第二天起,王聰明開始實行雞蛋“均衡上市”的妙招了。就是按照杏花的主意,趁著秋熟雞肥、尚未場光地淨的好時機,加緊多多收購雞蛋,卻不全部上交;富餘的雞蛋用石灰水泡在大缸裏,杏花說的呀,“我娘就用這法子存雞蛋,能保鮮,蛋殼還泡白淨了哩!”直到隆冬,大雪封地,雞蛋收不足數的時候,再把存貨拿出來“以豐補歉”。哈哈,王聰明變成了聰明王!“淡季不淡”,縣委的《財貿通訊》上都介紹了他的先進經驗,卻隻字未提他有一位聰敏智慧的女“高參”。這次,王聰明不再顧忌鄉親們的閑話,說服了未來的泰山嶽母,分出半數工資,理直氣壯地供杏花去念高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