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京西菜區。時間,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二年仲夏。

為啥要鄭重其事地首先宣布時間、地點呢?因為隻有在八十年代才會發生這種故事。別的時代不可能啊。也許,盛唐時代有過?

日本小丘園藝株式會社的代表,木村先生下了飛機。今年,這是他第四次到北京來了。最初,與外事部門打交道;以後,逐次降級,也可以說是逐步落實--他將與老王先生短兵相接啦。木村是個二十九歲的農機工程師。這次他帶來了年青漂亮的女雇員久保田幸子小姐,擔任翻譯,以及兩名熟練的技工,河野與小林。全是二十多歲的青年,走起路來都是輕快的。

乘上一輛“豐田”牌出租汽車,從機場向西飛奔。路邊的大型廣告牌子(這是日商立的)上麵寫著打眼的大字: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木村先生看在眼裏,氣在心裏,他嫉妒豐田公司。這是各家廠商彼此都有的正常心理。他們驅車行駛的捷徑,是寬闊平直的三環北路,過了一連串的立體交叉橋,不必等紅燈,連北京城都舍不得進,就直接趕到城西的友誼賓館來了。

“快!十分鍾,上車。”木村說完這幾個單字,那三名隨員就一路小跑,象士兵出發前做準備似的,在七八分鍾之內,分頭完成了進入客房、扔下行囊、鑽進衛生間方便一下等動作(幸子小姐還對鏡梳攏了一下冷燙成型的發卷兒),就又都鑽進“豐田”車裏來了。木村本人在第九分鍾上了車。

汽車沿著“八大學院”的瀝青公路前行。“八大學院”是五十年代的老地名,現在的大專院校已數倍於,“八”了。汽車時速60邁(公裏),木村還嫌慢。但他看見路邊豎著的那些“中速禮讓”、“十次事故九次快”之類的交通警示牌,也就不便催促司機了。要是在日本或美國,上了高速公路,哪輛車時速低於120邁,是要罰款的……然而這裏是華夏中州,十億人口呀,必須四平八穩才行,泱泱大國嘛。木村心裏對中國始終懷著一種敬意。他相信先人關於中日“同文同種”的傳說。

他急著趕赴施工現場,急著要見到老王先生。老王先生何許人也?他不清楚。上個月會過一麵,沒有給名片。甲方的翻譯向他解釋了好幾次,他也沒聽懂。因那位翻譯講的是“湖南日語”--日語中能聽出濃重的湘潭口音來,可惜木村不懂湖南話。逼急了,翻譯給他寫了兩個漢字:園頭。木村認識漢字。但這是一種什麼職務呢?他返回東京之後,幾乎問遍了小丘園藝株式會社的“中國通”們,可誰也不懂。花了一點錢,向美國中央情報局所屬的“谘詢大百科全書”查詢,那電腦貯存的數十萬條資料裏,也沒有“園頭”的辭條信息。因此才帶來了乙方自己的女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