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繁瑣的工作 可貴的收獲——當秘書長的感悟(1 / 3)

我當中國編輯學會秘書長好幾年,雜事、急事、煩心事,對我來說是尋常事。能否在繁雜事中理出條理性,摸索出工作運行的規律性,在參加全國性社會團體秘書長第一期培訓班上,我作了回顧與思考。若要做事,一般都要弄清做什麼,怎麼做,有什麼收獲。這是個實際問題,也是個簡單不過的道理。

一、編輯學會的秘書長做什麼

中國編輯學會是全國性學術團體,也是新聞出版總署主管的十多個社團中唯一從事學術研究的社會組織。學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開展編輯理論和編輯實踐的研究活動,促進編輯學學科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版事業服務。在劉杲會長的正確領導下,隨著學術研究活動的廣泛開展,學會影響力的擴大,秘書處的工作也隨之增多,而工作人員又很少,我這個秘書長自然成為“事務長”。如果把工作化繁為簡地梳理,學會的秘書長主要是辦好四件事。

一是辦文。諸如會議紀要、會議簡報、工作計劃和總結、請示報告和往來信函等,都是秘書長義不容辭的責任。辦文的關鍵是質量。特別是學會《簡報》是發給全體會員單位和一些出版單位閱看的文本,有些內容是傳達學術研究的信息和動態,反映有代表性的學術觀點和新的研究成果,要求準確性、簡明性、快捷性。學會《簡報》也是“三審製”,秘書長起草兼一審,常務副會長二審,會長終審簽字印發。所以有人說,中國編輯學會《簡報》質量高。有些出版單位還轉發《簡報》或選登《簡報》上的文章,供編輯人員學習和參考。

二是辦會。從編輯學會來說,小到小型座談會、專題會;中到學術年會、理論研討會;大到國際出版學研討會。從會前準備、會議通知、會議經費預算到會議安排、會後的總結等,秘書長都要操辦。總言之,學會秘書長也是學會大小會議的秘書長。辦會的關鍵是精心組織、周到安排。2004年10月,中國編輯學會在武漢輪值主辦了第11屆國際出版學研討會。劉杲會長主持會議。來自中、日、韓等國8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共同探討國際化出版的發展前景。會議

開得圓滿成功,受到國內外學者一致讚許。會議結束時,我在會上講了會議代表赴宜昌參加長江三峽大壩的日程安排。闕道隆同誌告訴我:巢峰同誌對劉杲會長說,程紹沛是中國編輯學會的“王熙鳳”,把會議組織得“天衣無縫”。我知道,這是巢峰同誌對我的鼓勵,更是對大會的肯定。誰知第二天代表團在參觀考察結束時出了一件事,日本學者下村昭夫先生的相機丟失了。當時我想,昨日還說會議圓滿成功,今日考察卻留下一個“窟窿”。相機畢竟是在會議參觀考察期間丟失的,如不找到相機歸還失主,將留下一個遺憾。原來下村昭夫先生在酒店旋轉餐廳用午餐時,不經意把相機放在餐廳固定的平台上,而他的座位和餐桌卻是緩緩轉動著的,等他用完餐取相機時,不知相機在哪兒了,加之用餐的中外賓客很多,怎麼也沒有找到。下村昭夫先生顧全大局,沒有因個人丟失相機而耽誤會議參觀人員當日下午返回武漢。經與代表所住的宜昌國際大酒店聯係,不久相機找到了,這時日本代表團已經回國。學會秘書處把收到的相機嚴嚴實實包好寄到日本。下村昭夫先生收到相機後給中國編輯學會來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說相機和洗出的相片都完好無損,一再表示感謝。我給下村昭夫回信,其中寫道:中國古代有一個故事叫“完璧歸趙”,你的相機也“完好歸昭”(因下村昭夫的名字有一個“昭”的諧音)。這件事情說明,辦國際會議要更加精心,外事無小事。

三是辦事。有上級單位布置的事、兄弟協會協辦的事、各專業委員會要求協辦的事,有單位會員的事、編輯雜誌的事,還有其他想不到的事,從一定程度來說,秘書長也是學會“不管部部長”。辦事的關鍵是效率。凡事不能推,不能躲,不能拖。要分輕重緩急,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盡可能做到“今日事,今日畢”。辦事必須堅持原則,遵章守紀。2003年1月,一家“文化教育中心”要求與中國編輯學會共同舉辦以“教輔材料開發”為議題的“編輯高級研討會”,學會領導明確表示謝絕。這家“教育中心”未經學會同意,又擅自製作“中國編輯學會”的信封,發往各出版社邀請編輯人員參加研討會。學會發現後,對這一不良行為提出嚴肅批評,堅決予以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