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編書、編刊以及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體會時,程紹沛送給我八個字:執著、勤奮、嚴謹、豁達。
他說,執著是做人做事的一種精神狀態。這就是北京人講的“精氣神”,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鄭板橋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這個意思,劉禹錫的“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也是這個意思。
勤奮是做事做學問的傳統法寶。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勉之人,其成就都是汗水的結晶。“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徑”和“舟”都從“勤”和“苦”中來。
嚴謹是求知求學應有的治學態度。對待學習、對待工作,須得有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和治學態度。如加工整理一部書稿,內容要完善,體例要嚴謹,材料要準確,語言要通達,邏輯要嚴密,不能草率行事。
豁達是待人處世應有的素質修養。如古詩所雲,“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尤其是領導人,要知人善任,廣納群賢。要成為一個豁達的人,關鍵要有寬大的胸懷,正如法國大作家雨果所說的:“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幾十年來,程紹沛都在實踐著自己的八字真言。雖然,他自謙地稱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是“葉”的事業,是默默奉獻的事業,不求聞達也不必聞達;但是,黨和國家卻給予了他熱情鼓勵和充分肯定。1983年組織安排他進中央黨校幹部進修班學習,1994年被評為編審,1997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90年代兩次被邀請出席中宣部“五個一工程”頒獎大會,一次獲“中國圖書獎”殊榮。乃至2000年退休之後仍被推選為中國編輯學會秘書長,後任副會長。
四
訪談的最後,我們又聊起了家鄉樂平,聊起了家鄉的一些人和事,特別聊起了家鄉文化建設。程紹沛告訴我們,他對樂平的感情就如綠葉對根的情意。家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讓他感到親近親切。
於是,他跟我們談到上個世紀60年代初來北京時,由於經濟、交通不發達,家鄉來京的人很少,來京第一年,他隻見到來京開棉花工作會的廉潤生書記。現在樂平在北京的人很多,光同鄉會集會就能見到近百位家鄉人。說起同鄉會,程紹沛是北京樂平同鄉會首任兩屆會長,現為名譽會長。從同鄉會成立那天起,他和理事們就明確提出:同鄉會的宗旨是增強愛祖國、愛家鄉的熱忱;目的是“兩個服務”——為家鄉建設服務,為在京同鄉服務。北京樂平同鄉會為家鄉建設“牽線搭橋”,對家鄉建設提出的真知灼見,受到樂平市曆屆領導的高度重視。
他跟我們談起樂平縣誌編纂人員來京搜集資料和采訪的情況。1982年,先後有兩批縣誌編纂人員來京,程紹沛為他們安排住宿,與北京圖書館及有關人士聯係,為編纂人員在京采訪提供各種方便。他說,編纂縣誌,是文化昌明的體現,是文化建設之舉,是千秋之業。作為一個文化人,理應積極支持家鄉文化事業。
他還跟我們談當年他為樂平撤縣設市,為樂平文化館建設申請資金,為《樂平報》的全國統一刊號而奔走奔忙的往事。那情景恍如昨日。至今他還記得餘南甫、李金香、張炎林、詹明榮、葉華國等人來京的情形。其至情至性、竭誠為家鄉服務的精神令人起敬。
程紹沛說,樹高千丈,根紮故土,家鄉的事就是我的事。沒有哪個遊子會忘卻故鄉和母親的,沒有哪一個在外地工作的人,不希望家鄉繁榮昌盛的。1997年他將定價3000元一套的“希望書庫”,共500種,捐贈給家鄉的滸崦小學,讓孩子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孩子們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文化可以改變命運”的真諦。
訪談的那一天,北京的天空正飄著蒙蒙細雨。程紹沛高興地對我們說,北京的天氣很難得下雨,今天你們來,帶來了故鄉江南水鄉的氣息,古話說“風雨故人歸”嘛。
握別程紹沛的時候,他希望我們《樂平文藝》從實際出發,辦出特色,辦成“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園地,成為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車窗外,他說得情到深處;車窗內,我們聽得熱淚盈眶。
(原載《樂平文藝》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