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7章 認清你自己(1 / 1)

你是一位“主動者”,不是“被動者”。你可以主宰生活、命運……以至整個世界。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約會,在這個約會的空閑,就是趕快搭公共汽車到自己的雨傘下恬靜一番。你開始感到緊張上升時,或覺得他促苦惱時,就回到你恬靜房間裏麵休息片刻。每天在匆忙之間抽取幾分鍾的時間,而是在投資時間。對自己說:“我要在自己安靜的房間休息一下。”

接著,用你的想象力看著自己上樓梯,步入你的房間,對自己說:“現在我上樓梯,現在我打開門,現在我到裏麵來了。”用你的想象力注意一切安靜、平和的細節,看著自己坐在喜愛的椅子,完全輕輕鬆鬆地與世無爭。你的房間是安全的,這裏麵沒有東西會碰觸你,也沒有什麼東西是安全的,這裏麵沒有東西會碰觸你,也沒有什麼東西會煩你,因為你將憂慮置於樓梯口了;在這裏你不必作什麼決定,不必匆忙,不受幹擾。

是的,也許這叫做“逃避主義”。睡眠是“逃避主義”,雨中撐傘也是逃避主義,建造房子躲到裏麵避避不良氣候也叫逃避主義,連度假也叫逃避主義。我們的神經需要許多的逃避主義,需要自由與保護,以防止外來刺激的疲勞轟炸。

總之,受擾或安靜,恐懼或泰然,其決定性關鍵不在外來的任何刺激,而在你自己的反應和行動。切記在心,不可忘記,使你感到恐懼、焦慮、不安的原因是你自己的反應。如果你根本不做反應而“讓電話機繼續響下去”,你是不可能受到困擾的,不管身邊發生什麼事都一樣。

我們對環境因素做適當的反應。但是人不是一位“被動者”,而是一們“主動者”。不客願不願意,我們並不是隻對環境裏出現的因素進行反應而已,像一隻船遇到什麼風,就朝什麼方向走。走為追求目標的人,我們先要行動。我們定下目標,決定路線,然後在追求目標的結構範圍內進行適當的反應,而反應的方法必須要能的推動進展、助益我們的目的。

如果否定反饋的反應不能引導我們往目標前進,或助益我們的目的,那麼我們根本不需要有所反應。此外,如果任何一種反應都使我們脫離路紅,或對我們有所不利,那麼所有這一切的反應都不是合適的反應。

向目標奮進的情況中,我們內心的穩定就是必須加以維護的重要目標。對於指出我們是否離開路線繼續朝前推進。但是在更正的同時,我們的船隻必須保持穩定,絕對不要被每一陣以過的海浪或嚴重的暴風拋起、震動或地擊沉,不管環境的變幻,我們必須維持同樣的態度。

我們“讓電話響”的態度,就是一種維護自己穩定力的心理態度,它使我們不被環境裏的漣漪或大浪拋起,或震動得離開路線,或甚至被“搖碎”。

能接受最壞的情況,在心理上,就能讓你發揮出新的能力。

一個人為什麼會精神失常?恐怕至今沒有人知道全部的答案。據醫學專家和心理學家的觀察,大多數情況很可能是由於恐懼或憂慮造成的。那些焦慮和煩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適應現實的世界,而跟周圍的環境脫離了所有的關係,退縮到自己的夢想世界,以此來解脫自己心中的憂慮。那麼你是否想得到一個快而有效的消除憂慮的辦法——一種你不必再多往下看之前,就能馬上應用的妙法?竭力放鬆自己,不會想心煩的事。

這就對了,一點也不錯。在心理上就能讓你發揮出新的能力。當我們接受了最壞的情況之後,我們就不會再損失什麼,而這也就是說,一切都可以得回來。“在麵對最壞的情況之後。”很有道理,對不對?可是還有成千上萬的人,為憤怒而毀了他們的生活。因為他們拒絕接受最壞的情況,不肯由此以求改進,不願意在災難中盡可能地救出點東西來。他們不但不重新構築他們的財富,卻參與了“和經驗所作的一次冷酷而激烈的鬥”——終於變成我們稱之為憂鬱症的那種頹喪的情緒的犧牲者。

學會做一個快樂的人,應先做一個無憂無慮的人。

毛病點撥:你可以製造一把自己的心理雨傘,它將遮擋刺激的擾亂,還給你心理的安靜,並且使你的事情做得更好。

第九章 因“貪”而“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