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領域中,無論是工程或電腦設計,每往前跨進一步,都是循著先前的發現和突破。在商業世界裏,不從以往學習,不會像創作藝術般經營公司,必然消失。這個道理是我們都深信不疑的。
然而,人類行為的世界,卻是依然使用過時理論及資料的少數領域之一。我們中有許多人,還在那種19世紀心智行為的模式中打轉。例如把某種事命名為“沮喪”,你知道會怎麼樣?我們就真的沮喪了。真的,那些理論還真是絲毫不爽的預言家呢。
模仿是件有力的工具,但那隻是讓你用來拓展你自己的方式、你自己的做法、你自己的透視力,沒有任何做法是能永遠暢行無阻的。
模仿對每個人而言都不困難,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做這件事。孩子是怎麼學會說話的?體壇新手是怎麼跟前輩學習的?一個有抱負的商人又是怎麼成立他的公司的?全是模仿來的。這裏舉個在商場中簡單的模仿例子。現代社會有個通性,就是在甲地可行的,往往在乙地也能適用。所以在商場有些人能夠賺大錢,就是透過我們所說的跟進方式。如果有人在底特律的商店街,開了一家生意鼎盛的巧克力糕餅店,那你看著吧,在達拉斯也會成立相同的商業店;如果有人在芝加哥經營一家專門供應奇裝異服以達宣傳效果的生意,很有可能在洛杉礬和紐約也會有相同的生意出現。所以有很多人事業成功,就是在市場尚未飽和之前“把甲地成功的做法,依樣畫葫蘆地搬到乙地去”,就這麼成功了。類似同樣情形,你可以學習別人證明有效的方式再製一個。如果可能,再加強一下,成功就有如探囊取物了。
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模仿者首推日本。日本經濟令人目眩的背後是什麼?是了不得的創新?可能有一些吧,但是如果你翻開過去20年的工業曆史,就會發現很少有重大的新產品或尖端的科技是發源於日本。日本人隻不過剽竊了美國的點子和商品,從汽車到半導體的一切東西,再加以巧妙的模仿,隻保留精華,改進其餘部分。
有許多人公認卡內基是世界首富,你知道他是怎麼辦到的嗎?很簡單,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些人的一舉一動,研究他們的信念,模仿他們的做法,就有了今天。為什麼米切爾不隻是活下來,而且能夠從別人所無法忍受的打擊中振作起來?當他還躺在病床上時,好友就為他念一些曾經克服重大難關之人的事跡,這讓他有模仿的對象,使得奮發的意念壓過他所遭受的悲慘經曆,他才有了今天。所以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異,不在於他的境遇,而在於他選擇從什麼角度去看自己,從那些方麵去著手行動。
借鑒別人的經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科學從本質上來說是批判的,新的東西來源於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而新的思路、方法正是對舊傳統框架的破壞和批判。不破不立,破才能立,破是為了立。因此說,批判的態度是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動力,批判的精神是科學家的可貴品質。不加分析地跟著別人跑,這對創造是有害的。18世紀化學界流行“燃素說”,這是法國化學家貝歇爾1669年提出,後由其學生斯塔肖在1702年發展成“學說”的。這種認為物體能燃燒是由於物體內含有燃素的錯誤學說,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誤使許多科學家都去積極尋找燃素,沒有一個人對此表示懷疑。瑞典化學家舍勒也是熱衷於尋找燃素的人,他從硝酸鹽、碳酸鹽的實驗中,得到了一種氣體,實際上就是氧氣。但他卻以為自己找到了燃素,命名為“火氣”,並解釋為火與熱是火氣與燃素結合的產物。舍勒如果不受燃素說的影響,當時就得到了氧氣的發現權。英國人普利斯特在實驗中也得到了氧氣。可是也因為篤信燃素說,而把氧氣說成“脫燃索的空氣”,遭到了舍勒同樣的命運。
後來,普利斯特把加熱氧化汞取得“脫燃素的空氣”的實驗告訴了拉瓦錫。拉瓦錫卻未從眾,他不受燃素說的束縛,大膽地提出懷疑,經過分析,終於取得了氧氣的發現權,使化學理論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青年人一般都充滿熱情,急於幹一番事業,敢想敢幹、“初生牛犢不怕虎”是他們的特點。敢想敢幹又不知怎樣幹,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難題。即使是後來成為名人的人,剛開始時也並不比其他人高明多少。楊振寧博士大學畢業,初出茅廬時,“兩眼一抹黑”,不知從何處下手。可是,他很聰明,馬上就去請教諾貝爾獎得主費米博士,很快得到了費米博士的指導。後來,費米又把他介紹給青年物理學家特勒。在費米和特勒的幫助和指導下,楊振寧沒有辜負他們的希望,經過10多年的鑽研,終於發現了“宇宙不守恒”定律,一舉奪得了諾貝爾物理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