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增加創意加速溝通2(2 / 3)

從別人那裏學習知識,借鑒別人的經驗也是有講究的,這裏提供幾點建議:

(1)要有重點。即充分考慮自己的才能和愛好去加以選擇。自己的才能結構如何?優勢是什麼?不足的地方又是什麼?要做到心中有數。注意力不行的,就要學習人家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技術;自製力不行的,就要向人家學習駕馭情感、控製行為的訣竅;記憶力不行的,就要學習人家培養記憶力的方法。

(2)要會理解。“知其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阿基米德為什麼能發現皇冠的秘密?曹衝稱象的方法是根據什麼?都要從理論上把它搞清楚。吸取不是機械地吸取,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吸取,如果囫圇吞棗,就會“消化不良”。

(3)要會遷移。吸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創造,因此,吸取之後我們要會運用。醫學上的叩診,是100多年前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發明的。他父親是個酒商,隻需用手一敲酒桶,就能知道桶內有多少酒。由此,奧恩布魯格聯想到人的胸腔和酒桶相似,如用手敲胸腔,不也能診斷出裏麵的毛病嗎?經過他反複實驗,叩診的方法誕生了。這位醫生用的就是遷移原理。

在你身旁包圍著你想像不到的機會和方法,我們盼望你能像你的模仿者那樣開始思考,經常留意那些有傑出成就的模式。如果某人表現突出,心裏要立刻跳出一句話:“他是怎麼辦到的?”我們也希望你能不斷地追求卓越,從你所看的每件事裏挖掘特點,並學到實現的做法,那麼隻要你願意,便能有相同的成就。

人挖掘的過程實際也是與人溝通的過程,你尤其不可忘記這一點,而當你成功挖掘到有價值的東西時,你的溝通過程也就是成功的。

富於冒險精神、擴大溝通範圍

一個房產開發商多次投資冒險都以贏而告終,開發商說,他之所以屢屢得手,主要是他敢於冒險。他在選擇一個投資項目時,如果別人都說可行,這就不是機會——別人都能看見的機會不是機會。他每次選擇的都是別人說不行的項目,隻有別人還沒有發現而你卻發現的機會才是黃金機會,盡管這樣做冒險,但不冒險就沒有贏,隻要有50%的希望就值得冒險。

一億年前,地球上到處是體積碩大的恐龍。後來,地球上發生變故,恐龍在很短的時間中滅絕。迄今,科學家還不能確定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但惟一能確定的事,就是恐龍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故,而遭致絕跡的下場。

能變通者才能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準則,不僅適用於上古時代,同樣也適用於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承認,在一場激烈的競賽中,凡是不能適應者,都會被淘汰。

商場如戰場,刀槍本無情。如果一個人在作戰的中途倒下,顯示其生存的條件不夠。不幸的是,在各個工作場所中,我們可以看到,仍然有太多的“恐龍式人物”存在。這些“恐龍人物”的特征大致如下:頑固、嚴苛、立定不前、缺乏彈性。

在工作上,“恐龍族”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適應環境。在他們周圍有許多學習新技術、深造、更換職務、創新企業等機會,但是他們往往視而不見,根本無心去尋求新的突破,因而限製了溝通的範圍。

工作與生活永遠是變化無窮的,我們每天都可能麵臨改變,新的產品和新服務不斷上市、新科技不斷被引進、新的任務被交付,新的同事、新的老板……這些改變,也許微小,也許劇烈。但每一次的改變,都需要我們調整心情重新適應,重新溝通。

麵對改變,意味著對某些舊習慣和老狀態的挑戰,如果你緊守著過去的行為與思考模式,並且相信“我就是這個樣子”,那麼,嚐試新事物就會威脅到你的安全感。

“恐龍族”不喜歡改變,他們安於現實,沒有野心,沒有創新精神,沒有工作熱忱,滿腦子目前的狀態,不設法改進自己,不讓自己有資格做更好的工作。

“恐龍族”不肯承認改變的事實。他們不願為自己製造機會,而情願受所謂運氣、命運的擺布。因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運,所以會選擇錯誤,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蹣跚前進,就是一輩子坐錯位置。

“恐龍族”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無法視變化為正常現象。他們沒有衡量自己適應變化的能力,包括步調、新觀念、做事的彈性和效率,他們更不會探索自身的潛能,主動去與人溝通,遇到變故發生,寧可坐以待斃。

不再成長,使得“恐龍族”過去所有的優點,逐漸都變成缺點,譬如,對工作的野心轉變為勾心鬥角,玩弄權術,對公司的忠誠轉變為逢迎拍馬,為了取悅上司,卻對下屬粗俗無禮。他們讓自己受限於困境,恐懼局限了他們的眼界,當然也降低了他們行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