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增加創意加速溝通3(1 / 3)

要想冒險,就不要害怕失敗。愈是稱得上冒險的行為,失敗的危險性就愈大。那也不要緊,敢於冒險,就是敢冒失敗的危險。在改革之年,一大批熱血青年踏上了改革之途,他們之中會有成功者,也會有失敗者。全國有一批成功的廠長、經理,但卻有更多的想成“家”而未能成“家”的行動者,這並不奇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再證明,成功和失敗像一對孿生兄弟,如果隻許成功降臨不許失敗誕生,也就等於扼殺了成功。馬克思早就指出:“如果什麼事情都要保險絕對成功才可去做,那麼創造曆史也就太容易了,天下哪有此等容易的事!”所以,一個外國企業家一語中的地說“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

當然,這裏說的冒險並不是像賭徒那樣,完全把寶押在“運氣”上。冒險不是靠碰運氣,而是靠理智。倘若一點可能性也沒有,就冒失輕率地幹起來,這就不是冒險,而是盲動,有時簡直近於自殺。

冒險要建立在科學分析、理智思考和周密準備的基礎之上。古人雲:“六十算以上為多算,六十算以下為少算。”因此,有60%以上的把握,就應當當機立斷,敢於大膽地去行動。

今天就開始行動,冒險總比墨守成規讓你更有機會出頭。如果你不想被淘汰,你必須竭盡所能獲得相關領域任何的新知,耕耘出一片專屬的園地,並使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還記得恐龍是怎樣從地球上消失的嗎?不要學做現代“恐龍”。

伯恩斯教授最近進行一項調查,作為他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緒健康的一個環節。他向150名每年收入1萬~15萬美元的推銷員提出一係列問題,結果發現,他們之中約有40%是屬於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預料的是,這40%的人所受的壓力,比其餘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但他們的成就是否更大呢?說來奇怪,答案卻是否定的。這些追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顯然較常感到焦慮和沮喪,可是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他們的收入較其餘的人為高。

實際上,追求完美的人由於經常遭遇到挫折和壓力,因此可能降低他們的創作能力和工作效果。

伯恩斯所說的“追求完美”,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些人以爭取高水準為樂,他們要求的是合理的卓越表現,這種健康的追求,並非我們所說的“追求完美”。當然,不重視素質的人根本就難以獲得真正的成就。但“追求完美的人”卻強迫自己達到不可能的目標,並且完全用成就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結果,他們便變得極度害怕失敗。他們感到自己不斷受到鞭策,同時又對自己的成就不滿意。事實證明,強逼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有礙健康,還會引起像沮喪、焦慮、緊張等情緒不安的症狀,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際關係、自尊心等方麵,亦會自招失敗。

我們必須研究一下,為什麼追求完美的人特別容易情緒不安,為什麼他們的工作效果會受到損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以一種不正確和不合邏輯的態度看待人生,拒絕以友善態度去和別人溝通。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錯誤想法,就是認為不完美便毫無價值。譬如說,一個每科成績取得甲等的學生,由於在一次考試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績,因而大感沮喪,認為那就是失敗。這類想法引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錯誤,而且一旦犯錯誤後又作出過分的反應。

他們的另一個誤解是相信錯誤會一再重複。認為“我永遠都不能把這件事做對”。追求完美的人不會自問能從錯誤中學到什麼,而隻是自怨自艾,說“我真不該犯這樣的錯誤,我絕不能再犯了!”這種自責態度導致產生一種受挫和內疚的感覺。反而會使他們重複犯同樣的錯誤。

為了幫助追求完美的人戒除這個心理習慣,伯恩斯教授首先請他們列出追求完美的好處和弊端。一名向他求助的法律係學生隻舉出一個好處:“這樣做有時會得到優秀成績。”接著她列出六個弊端:“①它令我神經非常緊張,以致有時連普通成績也拿不到。②我往往不願冒險犯錯,而那些錯誤卻是創作過程中所必然會發生的。③我不敢嚐試新的東西。④我對自己諸多苛求,令生活失去了樂趣。⑤由於總是發現有些東西未臻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鬆弛下來。⑥我變得不能容忍別人,結果別人認為我是個吹毛求疵者。”

根據這個利弊分析,她終於認為若放棄追求完美,生活可能會更有意義和更有成就。

伯恩斯指出:“假如你目標切合實際,那麼,通常你的心情便會較為輕鬆,行事也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會感到更有創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不是鼓吹放棄努力奮鬥,不過,事實上你也許會發現,在你不是追求出類拔萃成就而隻是希望有確實良好的表現時,反而可能會獲得一些最佳的成績。”

你也可以用反躬自問的方式來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從錯誤中可以學到什麼?”你可以做個實驗,想想你犯過的一項錯誤,然後把從中得到的教訓詳列出來。千萬別放棄犯錯的權利,否則你便會失去學習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進的能力。你要牢記,追求完美心理的背後隱藏著恐懼。當然,追求完美也有一個好處,就是無須冒著失敗和受人批評的危險。不過,你同時會失去進步、冒險和充分享受人生的機會。說來奇怪,敢於麵對恐懼和保留犯錯誤權利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快樂和更有成就。他們樂於和一切不完美的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