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人北人(1 / 3)

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民族,這是對外說的。咱們關起門來,其實老打內仗,俗稱“窩裏鬥”,這毛病是從老祖宗那裏一直傳下來的。炎黃子孫,炎帝和黃帝本是兩兄弟,卻勢同水火,不共戴天,一直殺到山崩地裂。

炎帝後來到哪裏去了?不知道,好像逃到了南方。那地方植物豐茂,才有神農嚐百草的傳說。他的子孫和部下,也就繁衍成“南蠻”,成了今天的南方人。而黃帝一夥兒占據了中原,以正統自居,發展成今天的北方人。

南人和北人,都是中國人,都是漢族(咱們主要討論漢族),骨子裏卻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語言就不一樣。所謂“南腔北調”,其差異大概跟德語和法語之間的差別差不多。僅憑這一條,就可以將漢族分為南、北兩個不同的民族。事實上,就有人這麼分過,元朝時人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西方人,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他們的“漢人”,是中國北方的漢族,或漢化的外族;“南人”則是前朝南宋的遺民,雖說也是漢族,卻又低了一等,屬於人下人。

南人為什麼這麼吃虧?因為打不贏北人。曆史上無數次南征北伐,南征勝於北伐要多得多,並非南方經濟落後,並非文化差一大截。中國的情況跟美國南北戰爭時的情況不一樣。美國的確北方比南方發達,重工業、商業都在北方,南方隻種種棉花花生。中國是農業社會,地理、氣候是影響經濟的主要因素,南方因而往往較之北方發達和富庶。如戰國時代的楚國,經濟實力一度遠遠領先其他諸強,而有問鼎中原之說。不料反遭強秦欺淩、吞沒。三國時孫吳也富甲一方,占盡地利,終不敵晉軍長驅直入。南北朝時,南朝比北朝繁榮,結果統一於隋。宋代,南邊的宋國經濟超過北邊的遼,遼超過更北的金,金超過最北的蒙古。結果是金滅遼,繼而滅宋;蒙古滅金,進而滅南宋,整個一個不講道理。

明末時滿人崛起於東北,與南邊的大明帝國對峙。南邊經濟文化之發達,豈是天寒地茫的關外遊牧、漁獵經營方式可比。武器也先進,當時有一種領先世界的“紅夷大炮”,相當於海灣戰爭時的愛國者導彈,一炮轟過去,就把那邊的開國元首努爾哈赤打死了。但大明帝國最終為滿清所征服。國共內戰,國民黨盤踞著富足的南方,共產黨則領導著北方的鄉村,南邊有飛機、坦克、軍艦,卻也都擋不住南下的共軍。國民黨的失著,就在於沒有把共產黨消滅在南方,而讓他們七衝八闖突了圍,長途跋涉到了陝北,漸漸發展成北方的強敵,無可收拾。也不是從沒有反過來過。曹孫劉赤壁之戰,秦晉淝水之戰,蔣介石領導的第二次北伐,都是南方打敗北方的著名戰例。但這樣的情況實在太少,而且差不多都隻勝於某一次戰役,或一場有限的小規模戰爭。相對於曆史上北人創造的那麼多的輝煌戰績,南人值得驕傲的勝利實在太少了。

是不是南方比北方缺乏人材?顯然不是。翻翻曆史,看看四周,南方的人材也真是太多了,什麼才都不缺。俗話說:惟楚有才。俗話又說:蜀中才子。江浙一帶也是狀元、師爺的著名產地。近代以來尤其是二十世紀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幾乎盡出於南方。是不是南人比北人懦弱,經不起打?好像也不是。事實上,南人是很經打的。從最早的炎黃大戰起,就從不曾老實認過輸。炎帝一脈,都是寧死不屈的勇士。精衛填海,誇父追日,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刑天落首仍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繼續戰鬥,總之都是好樣兒的。屈原投江,是不願做亡國奴。每逢外族入侵,總是北方輕輕易易丟失大片土地,再輪到南方來艱苦抵抗,因而南方著名的抗戰英雄特別多,嶽飛呀,文天祥呀,史可法呀,等等。不像北邊,一下一個漢奸石敬瑭,一下一個漢奸張邦昌,一下一個漢奸吳三桂。南邊好容易出了個漢奸秦檜,也是一頭來自北方的狼,據說是北邊專門派到南邊來搞破壞的。當然後來還出了一個汪精衛,南得不能再南,這個不假。但他隻是求和,既沒割讓領土,又沒改易國號,更沒有引狼入室,似乎這漢奸也當得比北方人稍有些骨氣。

北人打贏南人的重要原因,我想是馬。古時候打仗,馬是不可或缺的戰鬥員。所謂“兵強馬壯”,“糧草先行”,“天下兵馬大元帥”,“馬上得天下”,都是這個道理。民謠還說:“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一匹名馬,竟與一代名將相提並論。南方不產馬。電影《決裂》葛老師上課講“馬尾巴的功能”,遭到南方學生的抗議:我們連馬長什麼樣子都沒見過,你老講它的尾巴作什麼?不僅馬,連驢都少見。好事者帶一頭驢入黔,還引起當地老虎一陣騷動,以為來了怪物,試探了又試探。諸葛亮南征孟獲,人家找不到馬,隻好把水牛、大象也趕到戰場上去充數,豈能不敗?北方產馬,也慣於馬上作業,所以打來打去,以蒙古騎兵最為厲害,鐵蹄蹂躪歐亞大陸。以前沒有坦克,騎兵隊的作用就像坦克群集團衝鋒,步兵怎麼擋得。像俄羅斯這樣強悍的民族,拿破侖、希特勒都打不過它,惟獨被蒙古軍隊打得一敗塗地。

南人因為缺馬,就要從北方引進。如果南邊和北邊是一個國家的時候還好說,南糧北運,北馬南調,隻是國內資源調濟,或者幹脆就叫國內貿易。如果不幸分成南北兩家,就不好辦了,等於是核武器出口,不光國際貿易,還牽涉國家利益與安全。我把好馬都給了你,你不是好來打我嗎?所以,不給。你要你到那堆老弱病殘中挑去。當然老馬也並非一點用也沒有,你被人家打敗了它可以帶你走出荒漠,這叫老馬識途。老馬為什麼識途?它是人家那兒養大的,門路熟。

不論什麼原因,北人的贏多輸少,久而久之養成了一種大大咧咧、滿不在乎、昂視闊步的氣勢。他們認為這就是男子氣概,他們認為應該自稱“漢子”。你經常聽人說:“北方漢子”,沒聽說過“南方漢子”。經常聽說關東漢子、山東漢子、西北漢子、河北漢子、天津漢子,沒聽說過廣東漢子、湖南漢子、福建漢子、江蘇漢子、上海漢子。上海那地方嬌滴滴的,還出什麼漢子呢。魯迅一頭紮在上海住那許多年,結果也才住出來“四條漢子”。

北人叫漢子還有一個原因,是北人身材比南人高大。北人為什麼高大?據說是吃麵吃出來的。南人吃米。這是又一條應該和北人劃分為兩個民族的重要依據。西方人吃麵,因而高大;同屬一個種族的印度人吃米,相對就矮一些。南人與日本、東南亞一帶吃米的民族相近,而北人則與西方歐美人相近。北人跑到國外,天天吃麵包不會覺得有什麼膩歪。南人就不行,非弄點米吃吃不可。以前北方供應大米有限,去那邊工作的南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吃不慣。南人認為麵隻能拿來做點心,永遠吃不飽。北人則認為吃大米既奢侈,也不頂餓,有“三十裏糕,四十裏麵”之說。北方的糕是米糕,吃了跑三十裏就沒勁了;吃麵才跑得遠,要跑四十裏才蔫。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個飲食結構以及吃法的巨大差異。總的來說,北方飲食粗糙,南方做工精細。你要聽到一個北人會做菜,那才奇怪,就跟聽到一個南人吃得隨隨便便一樣。南人一吃得隨隨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人相反,隻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係,南邊占了絕大部分,流派紛呈,隻給北邊剩下京菜、魯菜兩個係,嚴格說來,還是為了保留北人的粗獷風格才給劃出來的,根本不能與川菜、湘菜、粵菜、淮揚菜相匹敵。南人到北方開餐館,是豐富和弘揚民族的食文化;北人到南方開餐館,不過是讓鮮活玩藝兒吃膩了的鄉親們別忘了家常口味,有點像開憶苦餐。

北人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南人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得爛爛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燙得溫溫的。南人喜歡吃青葉子菜,幾天不吃就拉不出屎;北人無所謂,光吃肉也能拉屎。北人喜歡吃餃子,這是他們對中國飲食的最大貢獻。南人喜歡吃餛飩。餃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個。餛飩要湯碗、調料齊全,一口隻咬半個。南人喜歡吃蔥,北人喜歡吃蒜;南人吃泡菜,北人吃鹹菜;南人吃辣椒是為了祛濕,北人吃辣椒是為了驅寒。南人是鹹辣、麻辣、油辣、甜辣,北人是幹辣、酸辣。北人把吃讀成“癡”,癡癡地隻管吃。南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夾”,叫“塞”。南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吃各種各樣的茶,北人隻喝花茶就夠了,覺得花茶既香且濃,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人專門放進去糊弄北人的。北人不懂欣賞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龍井、碧螺春,以為太淡,要細抿慢嚼才似乎有那麼點味,不適合牛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