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湖,江湖(1 / 2)

江湖在哪裏?在我們的意識當中,有一個虛構的武俠世界被稱為“江湖”。那些人飛簷走壁,劫富濟貧,來無影,去無蹤。最牛的是,他們要麼不食人間煙火,要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還能夠從兜裏大把大把地往外掏銀子,可誰也不知道他的錢是從哪裏來的。要知道,在農耕社會,人們都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上,遷徙尚且不易,何談縱橫天下?所以,我們隻能把小說家們的描述當作一種成人童話來閱讀,人們通過把自己和小說中的人物對號入座,獲得心理上的安慰。

但是,江湖一定是有的。著名評書演員連闊如的遺著《江湖叢談》就是一本江湖素描集錦。這本奇書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先是在報紙上開專欄,後結集出版,該書洋洋近四十萬字,介紹了清末民初所謂“江湖”上的事,內容豐富,分類繁多,揭露了很多內幕。拿江湖行話來說,裏麵就有很多說道,我們經常說的一個詞“調(音“條”)侃兒”,其實應該念作“調(音“吊”)侃兒”。江湖上,果子行、油行、估衣行以及拉房纖的,騾馬市裏纖手,各行都有各行的術語,俗話叫做“調侃兒”,江湖藝人管他們所調的侃兒,總稱叫做“春點”。比如管男子調侃叫“孫食”,老太太調侃為“倉果”,小偷調侃為“老榮”,當兵的叫“海冷”。江湖上有這樣一句話:“寧給十吊錢,不把藝來傳。寧給一錠金,不給一句春”,這說明“春點”是個寶貝,非一般人能知曉。不過,因為流行日久,外行人也能耳濡目染地重複幾句,今天依然在應用的一些常用語,比如“腕兒(萬兒)”、“托兒”、“走穴”等就是來源於江湖行話。他們之所以把行話看得這麼重,原因之一大概是謀生太難,資源有限,教會徒弟,就會餓死師傅;此外,將自己的生意神秘化,有利於圈內人緊緊團結在一起共同對外。

那麼,江湖人到底包括哪些呢?《江湖叢談》中介紹有算命的、點痦子的、打把勢賣藝的、擺攤賣估衣的、做小買賣的、賣野藥的、變戲法玩雜耍的、坑蒙拐騙的、說相聲講評書的、唱大鼓的等等,五行八作,樣樣俱全。其實所謂江湖,完全是農耕社會的產物。官僚體係之外,隻有直接跟土地打交道的人算主流,其他人是遊離於主流之外的邊緣人。他們不想行俠仗義,就是要混口飯吃而已,即使掙到了大錢,也不會被人羨慕。有些人是被生活逼迫,無奈踏入江湖,有些則幹脆就是徹頭徹尾的騙子。《江湖叢談》中用很大篇幅介紹了種種騙術,且摘下一段來:

走在天津的租界或是富庶的區域裏,常有一種乞丐,頭上沒帽子,上身赤著膀背,下身穿條單褲,向人行乞。別人穿著一身棉衣還凍得難受,他那樣有多可憐哪!誰瞧見亦得動心,人人能給幾個銅子,有闊人瞧見,三元兩元的一樣周濟。可是我這人好奇心盛,遇見了這種乞丐,我豁出冷去在他身後跟著,倒看他們能要多少錢?要完了錢,他去幹什麼?結果,有個乞丐叫我看了個全始全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