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麼我要改變(1 / 1)

為什麼我要改變

專欄

作者:南橋

那些希望改變自己適應世界的人,最終往往是改變不了自己,而世界的潮流也離他們而去。

在俄克拉荷馬州,我有個學生助手所在的當代廢奴組織,邀請我去了解俄克拉荷馬人口拐賣的報告。俄克拉荷馬城附近有35號、40號兩條州際公路交彙,公路運輸便利,這裏有大量的販賣人口活動,被拐賣的人局部或者全部失去人身自由,與過去奴役無異。

在發展中國家,這種現象更是普遍。2015年4月,我所在學校艾伯林基督教大學請來了國際正義使團的工作人員、我校原教授韋恩·巴納德來演講。巴納德告訴我們,全球各地還有2700-3600萬人處在不自由的奴役之下。他所在的組織,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解救了各種被奴役和虐待的人,如印度磚廠在烈日下搬磚的童工、菲律賓妓院的性奴、肯尼亞被男方家族掃地出門老無所依的寡婦。這些人在極為困苦、屈辱、危險的處境下被迫勞動,或是被奪去起碼的正當生計。國際正義使團讓人看到了他們的存在,這深深刺激了各界人士的良知,大家都希望做些什麼。國際正義使團在菲律賓期間,與蓋茨基金會合作,前者出力,後者出錢,雙方一起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共同打擊非自願賣淫活動。在國際正義使團的協助下,被迫賣淫者人數下降了79%。該組織的成效和工作模式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關注,他們開始受邀去其他國家協助打擊奴役活動。

該組織還希望進一步擴大成果,希望得到政界支持。近日,關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田納西參議員鮑勃·柯爾克提交了一份《結束現代奴隸製》的議案。我在巴納德演講中了解到,該議案的成型歸功於我校畢業生喬什·斯特茲。斯特茲自我校畢業後,在田納西首府納什維爾工作,是納什維爾市議會成員之一。聽說韋恩老師介紹了國際正義使團打擊販奴活動之後,很受感動,決定利用自己的“權利”,呼籲納什維爾把10月1日定為“國際正義使團日”,並舉辦集會。由於天氣等原因,斯特茲在州首府舉辦的集會應者寥寥,但引起了參議員鮑勃·柯爾克的關注。參議員聽說了該組織的故事後,開始狂看他們打擊當代奴役活動的視頻,對此現象的存在大為吃驚,繼而提出相關議案。該議案代表的當代廢奴運動像磁鐵一般,吸引了聯合國、各國政府、財團、學校等不同組織和個人。大家都希望為這些同在一個星球上的苦命人做點什麼。

這結果說來偶然,似乎是鄙校畢業生不經意的舉動,引發了連鎖反應。事實上,我們這種私立學校,還留有裏根所言的“山巔之城”精神,豪氣外泄。由於這種精神,巴納德這樣的終身教授能放棄學校管理兼終身教授職位,去非政府組織做事,前往世界上最貧苦的地方,冒著生命危險,解救最底層的人。學生從不滿足於畢業後掙大錢娶美女嫁金龜婿的人生目標,而是希望對外部世界有所貢獻。去年《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肯特·布蘭特裏醫生就是我校的畢業生。他出於改變世界的理想,到非洲做誌願醫生,染上埃博拉後康複,成為人類願為他人舍身共同抗擊瘟疫的象征性人物。在學校工作了兩年之後,我發現師生員工身上這種改變世界舍我其誰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學校的宗旨就是讓學生去領導、服務於世界各地。為此,學校除了課程學習外,也利用各種機會請人來熏陶學生,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學校成了訓練國際公益人士的西點軍校。

美國人在校就想著怎樣改變世界或製造不同。這心態不乏西方人的自信。我以前上一定性研究課,老師是著名定性研究專家波格但教授,讓我們出去找地方做項目,有國際學生說自己初來乍到,找不到地方。波格但老師笑說:你們怎麼不跟我們西方人學學,我們跑一個地方呆上幾個月,不但回來會寫書,甚至還可能把這地方攪個天翻地覆。現在美國諸如和平團等組織之所以長盛不衰,也是和美國人改變世界的心態分不開。千方百計追求改變世界的人,最終也會改變自己,擴大自己的生活空間。

與之相比,中國這些年對學生的教育太短視。全社會都在教育年輕人改變自己,磨去棱角,適應世界,要現實現實再現實。這個思路是不對的,如果我是對的,為什麼我要改變?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反之亦然:那些希望改變自己適應世界的人,最終往往是改變不了自己,而世界的潮流也離他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