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策略(1 / 3)

對於企業信息化的建設,應從管理與技術兩個層麵來對待。本節主要從戰略角度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原則性問題進行探討,而把具體戰術放在下一節中再詳細論述。

一、管理策略

按大家習慣的思維方式,信息係統建設自然是個技術問題。然而,從信息時代和網絡經濟時代的現狀出發,更應該把信息係統建設提高到管理層次上來對待,而且把管理作為比技術更重要,更根本的出發點。

對於信息係統建設中的管理問題,分幾個方麵去考察。

1.信息係統建設的重要地位———把信息係統建設看為管理問題

無論信息處理的技術如何,科學的企業管理自始至終都應是以信息作為依據的。隻定性、不定量、“拍腦門兒”的決策方法早已經被社會經濟的發展所淘汰。科學技術在改變人類工作、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思想意識。企業管理也是如此。“企業的信息化應該看成是向企業輸入新鮮的血液,而不是為企業美容”。有效的企業管理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而不斷成熟的技術組成的信息係統帶來了更高效、更規範的管理方式。

目前,很多企業盡管投資力度不小,但信息係統建設水平始終提高不起來,其主要原因就是思想意識上對信息係統建設的定位始終沒有提高。很多企業把信息係統建設中技術的應用僅僅看成是硬件設備的升級、局部業務的電子化,甚至於隻是打字機和報表處理機。信息技術部門在這樣的企業中僅僅是後勤部門的一個小科室,信息技術工程師的任務僅僅是係統維護。在沒有對信息係統建設給予足夠重視的條件下,更加意識不到信息技術對管理方法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信息係統建設是一個投資大、見效慢、周期長的項目,要企業提高對信息係統建設的認識當然也存在一定的困難。然而,目前信息技術在世界的迅猛發展已經把“IT”這兩個字母的魔力展現給世人。信息技術對企業管理的規範已經毋庸置疑。企業要想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須本著尊重科學、尊重技術的態度,積極投身到信息係統建設中去,並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管理水平,解放思想,改變意識,僅停留在電子化的水平上永遠也無法改變現有的管理狀態,企業也就無法進步。因此,把信息係統建設看成是改變意識,改進管理,提高競爭力的原動力,把對其的看法從技術問題,迅速提高到管理問題上,是企業適應環境、繼續生存的根本原則。

2.領導意識———信息係統的建設要定位在決策者和管理者

一個企業對技術、對信息係統的意識和導向完全取決於高層領導的意識。成功企業的高層領導都有著很強的信息化意識。具體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麵:

(1)對信息技術和信息係統與企業管理之間的密切關係有正確、充分的認識。

(2)重視信息係統建設,成立專門的IT部門,並賦予該部門的管理職能,從製度上,為信息技術對管理進行約束和改革創造條件。

(3)IT部門擁有大批既懂技術、又懂業務和管理的人才。

(4)建立CIO(企業信息主管)製度,使該職位有充分的行政權力,在企業領導層中擁有相當的地位,與其他企業核心領導密切配合,並能得到理解與支持。

(5)製定相應的製度對信息係統建設進行評價和監督,保證技術創新推動管理創新,使信息係統在企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3.企業管理———管理模式一定要適應信息係統建設的需要

企業信息化的實施必然會帶來企業管理全方位的變化。信息係統建設對管理的改善作用就體現在這些變化上。如何根據信息係統及其對組織結構的影響等特點,合理調整、設計組織工作方式和結構模式,是組織能否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企業信息係統隻有以優化後的企業過程為核心來構造體係結構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信息係統的潛在能量。如果隻是僵化地將舊有工作和管理模式照搬到信息係統中去,信息係統的建設就下降到電子數據處理的水平上。而且,如果舊的管理組織、管理方式不改變,就會日益妨礙企業的發展與更新改造,就會阻礙企業全方位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企業管理變革思想———企業過程重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與信息係統要求的管理變革不謀而合,成為起初管理變革的契機,是信息係統建設實施的突破口。BPR是使用信息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企業流程,以達成主要企業目標的方法性程序,其本質是以業務過程為核心,對之進行根本反思,並不斷重新設計業務過程,使企業發生飛躍發展。企業過程重組通過考察業務過程的發生、發展和終結,確定、描述、分析、分解整個業務過程,並重構與之相匹配的企業組織結構,消除傳統組織結構中由於職能劃分造成的隻注重某一環節而缺乏對企業價值關注的弊端。基於這種理論,企業有可能圍繞業務過程建立新的組織結構,壓縮管理層級,形成扁平化的管理組織結構,這樣不但能提高管理效率,增強組織柔性,而且能夠節約管理層次多帶來的巨額費用。

BPR的結果可能是業務流程的變化和管理製度的變化,甚至是企業組織機構的變化,在一定情況下也會使企業裁減人員。但BPR的目的是使企業的業務流程優化,提高企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運行效力。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對BPR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BPR的目標不要定得太高,不要認為進行BPR就要大動幹戈。

然而,BPR的失敗率相當高,原因大體可分為管理支援不足,改造技術時間長、見效慢,信息技術能力不足,流程確認困難,規劃計劃製定困難,業務人員參與不積極,企業員工心理抵製等幾個方麵。新舊信息係統之間的集成程度低,以及人的因素往往是BPR實施的主要瓶頸。這些瓶頸都是企業信息係統建設中的關鍵因素。不過,也正是BPR實施的高風險性以及信息係統推進的高失敗率促使人們采用新的思路與方法來推進企業信息化及相應的管理變革。這就要求在管理上有相應的實施保證體係來控製信息化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無論如何,積極接受變革,勇於變革的出發點是不能改變的。

4.信息管理———要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從前麵對企業組織內外部環境變革的分析中,可以發現一種重要的趨勢,那就是信息越來越融合到企業的業務過程中,成為創造企業價值的有機組成部分,以至直接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使得信息成為一項有戰略意義的資源。因此,信息是否在企業中合理流動,並得到有效利用,對企業而言,就不僅僅是能否提高管理效率的問題,而是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信息在企業中的無效性流動,再也不隻是影響到管理的效率,而是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

於是,企業的信息資源管理在信息化建設中必然成為首要任務。信息係統中,現有的信息流程是什麼樣的,找出信息無效或低效流動的環節,分析其原因,並思考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企業信息資源的管理和應用是以信息係統為基礎的。因此,信息資源的管理與利用,也就是信息係統的建設與完善,是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立足點。

對於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改革,主要應將目光集中於兩個方向。

其一,直接參與創造企業價值的信息來自於管理的最底層,信息在從低層向高層流動的過程中,經曆了很多層次,但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也就是說這些信息都沒有增值,所以說這些流動都是無效流動,這是對信息資源的一種極大浪費。

其二,隨著企業組織結構的扁平化,決策過程逐步降低到更低的層次。越來越接近信息產生的地方,使得信息的獲取不再是未來信息係統的主要任務。而支持決策需要的知識,也就是對大量信息進行處理之後得到的更有用的信息的獲取和管理,將成為信息係統的核心任務。

5.應用管理———強調使用文化、提高員工信息素質

再好的信息係統沒有人利用,或者不能正確利用,都將使一切努力變得毫無意義,甚至會使先進技術搭建起來的信息係統成為人們工作中的障礙。這一點可能是很多人都不以為然的。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企業組織都會遇到由於使用、推廣不利,而帶來的諸多問題。

(1)使用困難,技術支持工作繁重,成本過高。

(2)使用不當,影響係統運行效率,甚至影響信息係統中數據的完整性及一致性。

(3)應用不徹底,手工處理與技術處理攙雜,使係統效率空前低下,錯誤率居高不下,信息處理成本反而升高。

(4)日常業務與信息係統脫節,阻礙其他信息係統的應用和推廣。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兩方麵下手:

a。一種比較直接的辦法就是提高員工信息技術方麵的素質,增加培訓,並把使用技能要求和信息係統的使用從製度上列入員工規範中去,通過管理手段保證員工會用並且“在用”信息係統。

b。另一種從長遠角度考慮問題的方法就是要營造企業信息係統的使用文化,營造使用氛圍,使員工從思想意識上認可信息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而信息係統正是實現這一價值的惟一手段。

二、技術策略

盡管管理是首要問題,信息係統建設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信息技術上來。在實踐中,信息係統建設往往存在技術上的很多問題,例如:

1.隻注重硬件的采購,忽略了應用軟件的開發;

2.數據庫中數據的準確性低、沒有定期更新;

3.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相互脫鉤;

4.信息係統的應用並沒有使工作效率提高,反而增加了成本,等等。

歸結上麵的一些經驗教訓,總結出以下幾點,作為在信息係統建設時要考慮的技術方麵的策略。這些內容恰恰就是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信息係統應該具備的特征。

(1)集成性———信息係統建設要整體規劃、逐步實現。

從以上的分析中看到,企業結構和經營狀況沒有很大改觀的主要原因在於信息係統之間沒有聯係,信息流像我們的母親河一樣,中間多處斷流,不能從頭至尾順暢的流動。信息要想成為直接創造價值的資源,就必須保持高速流轉,否則就會成為一潭死水。分散的信息係統不但不能起到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反而由於係統之間手工連接的存在而增加了工作負擔,甚至會提高管理成本,更不要說通過係統來規範流程、提高管理水平了。低水平的信息管理常常是五花八門的子係統滋生的土壤,這些子係統往往是為了堵塞某一方麵的漏洞而建立的,漏洞越多,子係統也越多。事實上,許多子係統所做的事情實質上都是相同的,隻不過角度不同而已。由於在建立這些子係統的時候缺乏統一的規劃,它們之間的聯係很少。因此,這種子係統越多,數據重複錄入、不一致性等矛盾和問題也就越多,反而降低了管理的效率。

要想讓信息流動順暢,就必須把信息流動的管道嚴密地連接在一起———在信息技術中,我們稱之為同構或異構係統之間的集成。

然而,係統集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實際操作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可以通過科學地規劃,為集成創造條件。因此,要想做到企業內部信息係統的集成,就必須從規劃入手,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為信息係統的不斷擴展打好基礎。

集成需要從兩個方麵規劃,首先是數據集成,各個不同的子係統應用統一設計的數據結構,將企業前係統的業務與後係統的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做到信息子係統集成的立足點。沒有集成的數據,子係統無法從邏輯上連接在一起,那麼子係統之間即便是集合在一個軟件環境下,也是貌合神離,而失去集成的真正意義。第二,要在軟件環境上做到集結在一起,使用戶在同一環境下,隻要將自己職責範圍的動作完成,就可以引發係統自動地將一係列的相應邏輯規則執行完畢,並正確、快速地傳遞到下一個業務步驟當中去。上述這兩點中,數據的集成是基礎,軟件的集成是麵向用戶的表現形式,前者需要更有經驗的係統分析員對信息係統進行高瞻遠矚的規劃和設計,而後者可以隨著企業信息係統技術和使用的不斷成熟,而逐步實現。

(2)外向性———信息係統是企業麵向世界,連接世界的惟一途徑。

在21世紀,企業的封閉狀況將徹底打破。在網絡上企業是沒有明顯邊界的,其管理係統也必須具有外向型的功能。

一方麵,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電子數據交換)階段。當時的效益就是從不同企業MIS(管理信息係統)之間的集成而來的,隻有集成才能使信息係統施展出它的才能。封閉的信息係統和過去企業內部各部門分散的電子數據處理程序沒有多大的區別。況且,企業不再是完全獨立的經營。大範圍的企業聯盟成為整條價值鏈的運作主體。企業聯盟需要的是雙贏競爭,企業不加入聯盟就無法實現雙贏,不符合遊戲規則就要被淘汰。而現代企業經營運作越來越多地依賴於企業信息係統。因此,企業信息係統從規劃時就必須為與聯盟企業信息係統的連接做好準備。在EDI時代,大企業有資金和實力建立自己的專用網,在Internet環境下,企業信息係統需要通過公共網絡和更標準的接口與更廣範圍內的企業聯盟結合起來。這樣的變化給更多企業帶來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卻也給企業信息係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了專用網,信息格式與Internet慣例的兼容性、信息的安全性都成為企業信息係統在開放性規劃中要考慮的問題。

另一方麵,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信息係統除了具有生產、管理等功能之外,還應具備商品經營、資本經營和品牌經營的功能。換句話說,企業信息係統將成為電子商務時代的對外窗口,或者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門戶。從一個普通網民的角度出發,也能認識到這一點。網絡以其智能性、方便性甚至是時尚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敢於嚐試新事物的人。越來越多的人在查找信息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途徑就是網絡;越來越多的交易買賣雙方的第一次接洽都是從網絡開始的。企業麵向夥伴和用戶的嶄新途徑就是連接在網絡上的信息係統。這使得人們逐步意識到企業信息係統不再隻是個簡單、封閉的MIS,信息係統在企業內部滲透的同時也逐步蔓延到企業的外圍,為企業合作夥伴和用戶提供最有效的與企業溝通的環境,使價值鏈上一個一個獨立的個體元素通過信息係統連接起來,使價值鏈更順暢有效地運轉。企業的公關、營銷等“外交活動”不得不搬到網絡上來實現。同時,也有機會利用網絡把傳統工作方式展現得更生動、更體貼、更吸引合作夥伴和消費者。

(3)規範性———是對內、對外交流暢通無阻的惟一手段。

前麵講到的集成和雙向的實現,都需要建立在一個技術基礎上,那就是標準。沒有共同語言的人之間無法溝通,不符合標準的企業信息係統無法和外界連接,即使是在內部,不同子係統沒有統一的接口和信息標準,也無法進行交流。

規範性涵蓋了很多內容,包括:

①信息規範:對內,信息格式統一,便於集成;對外,信息符合各類主流和前瞻性網絡標準及電子商務標準,準備好能適合標準軌道的列車。

②軟件接口規範:對內,各子係統能順暢協作,以集成的方式工作;對外,符合各類主流技術規範,便於和其他組織信息係統的安全連接,使企業信息軌道能與外部信息高速公路接軌。

③流程規範:利用信息技術和標準的業務軟件約束運作。通過信息係統改造流程,提高效率,促進管理,為出入企業信息係統的信息車輛全麵提速。

(4)靈活性———隨時適應多變的環境。

21世紀大眾的消費觀將成為企業推出產品的首要驅動因素。企業必須利用集成的信息緊跟市場的變化,快速做出反應。在現代信息技術中,標準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溝通,更重要的是為了靈活。因此,標準與靈活並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符合主流標準的信息係統,就像PC機上的主板,隻要具備主要的標準擴展槽,無論什麼樣的新型設備,隻要符合標準,都可以兼容。這樣的信息係統,以不變應萬變,才能隨時調整方向,適應環境和市場的變化,因此,具有最大的靈活性。

為了具備這樣的靈活性,企業在進行信息係統設計時,要特別注意係統的可擴展性,從技術角度來說,可擴展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軟件係統的接口標準程度。標準的接口才能保證內外兼容———與外部組織的接軌,和新舊兼容———隨時升級企業信息係統,以便跟上技術的潮流。

信息係統的靈活性具體應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麵:

①跨平台;

②支持多種數據係統之間的轉換;

③高度模塊化;

④分布式應用;

⑤個性化、智能化設計;

⑥支持企業業務流程的定義和重組;

⑦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5)實用性———使日常業務建立在信息係統之上,讓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同步運轉。

在整體規劃的前提下,企業信息係統的實施可以逐步進行,建議首先選擇實用性強,貼近業務的、比較實用的部分,使日常業務運作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信息係統的操作。如果你同意前麵管理策略中關於使用的部分,那麼這樣做的意義就變得非常明顯了。假如信息係統建成之後,業務人員仍然我行我素,經過優化的信息係統標準流程對業務人員的日常工作起不到任何製約作用,那麼信息係統就會變成業務部門的負擔。信息係統本身不但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益,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許多建立在其上的信息係統實施和發展的障礙。

因此,在信息係統逐步實施的過程中,要強調應用係統的實用性。這樣才能保證信息係統的控製作用能夠順暢的發揮出來。同時保證在信息流控製下,資金流、物流能夠同時到位,隨著信息流的控製在供應鏈上準確地流動。

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與策略: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快速普及,使企業生存和競爭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信息化建設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最終選擇。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已有20多年的曆史,並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發展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但總的來看,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信息化規模、層次和總體水平都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認識不足與操作乏力是阻礙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順利發展的兩大桎梏。

(1)思想認識方麵: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有普遍的提高,但對信息化的認識水平仍較低。

(2)應用方麵:基礎應用有一定的普及麵,但高水平的綜合應用極少,應用水平很低。新老企業、大小企業以及不同行業、區域之間的差距較大。應用效果好的實例較少。

(3)企業信息化需求的增長很快,但缺乏指導。

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分為這樣幾個方麵,包括領導思想意識落後,對信息化重視不足;企業管理體製落後,跟不上信息化對管理的要求;基礎性工作不足;缺乏合理規劃和設計,急功近利地花錢搞硬件設施,忽略了最重要的係統分析、設計步驟;員工信息意識差,對信息技術了解不足,應用水平低;當然,信息技術服務行業成熟度低,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支持、服務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針對這些現狀,我國企業適合的信息化建設策略主要包括:

(1)管理上:樹立先進的管理思想和體製,從思想意識上提高對信息化的認識,從而把信息化提升到企業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立足市場的根本任務的高度上來。

(2)規劃上:要有長遠目光,製定企業信息係統的長遠戰略規劃,為信息係統將來的發展留有餘地,不要急功近利,隻顧眼前利益,更不要隻重硬件設備,忽視軟件開發。

(3)實施上:要根據企業實際需求,逐步實現實用性強的子係統和功能,保證已經上線的信息係統在日常業務和管理中能發揮作用,不要講求數量。

(4)人員上:注重通過信息係統建設培養企業自己的信息技術人才,真正了解企業的還是自己的員工,這樣的人才是搞好信息係統分析設計的關鍵所在。

(5)經營上:通過信息係統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加強企業內外信息交流,直接為企業管理、營銷、決策服務,為企業創造效益,使信息成為增值的直接手段,使信息係統實現其存在的價值。

三、企業信息係統建設的保障體係

從信息化實施的角度出發,企業信息化實施的保證體係是確保企業信息化的正確與有效,保證企業信息化成功實施的原則與方法,包括四個層次:戰略規劃層、管理支持層、係統開發層、物理層。戰略規劃層為實施係統的總綱,要求係統開發商與用戶方共同協商與確認:管理支持層是在信息化實施中要求用戶提供的管理支持與保障;係統開發層是在係統實現方麵要求係統開發商提供的方法與組織保障———物理層為企業信息化實施提供基礎設施的保障。

1.戰略規劃層

管理變革與信息技術的集成,必然要求在實施前進行嚴密的規劃與設計,形成組織開發策略及係統集成的指導性體係框架,形成企業信息的標準化結構等。企業信息化的實施是一個融合管理與技術的綜合性工程,戰略規劃層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戰略規劃層包括信息戰略規劃與管理技術的規劃,該層要求對信息技術與管理技術進行戰略意義上的規劃,並對其他三層的實現起指導作用。

(1)管理戰略規劃

在建設信息係統的同時,企業也必須對現行業務流程進行重新認識,以適應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要求。BPR按推廣的深度可劃分為業務流程改進———業務流程再設計———業務流程創新。這種深度的劃分應建立在對企業整體流程分析的基礎上,並結合企業戰略目標,分析各種流程引入信息技術給企業帶來的競爭優勢。

基於企業再造的信息化的實施,尤其要處理好點、線、麵的關係。“點”是指某一具體事務處理環節的信息化;“線”是指某一業務流程按管理變革的思想加以重組並加以信息化;“麵”是指這個企業、組織進行革新重組,利用信息化工具來形成企業的神經中樞。在現在這樣一個全球經濟迅速發展、管理思想、組織、方式方法都麵臨重大變革的形勢下,信息化的規劃與實施必須從全局著眼,從“麵”上加以統籌研究。但其中也包含了許多業務流程“線”,還要具體分析研究,加以改造重組,而流程中每一個“點”也要具體加以考慮。這樣才能做到統籌規劃,分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