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 黃勝勇
一所學校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的一點是有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價值觀演繹成師生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則,這是一種無形的能動的精神財富。這種共同的價值觀是從校長到教職工的一個共同理念,即辦學理念。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即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什麼是“好”的學校?什麼樣的教育才是人民“滿意”的教育?在一個有50人以上的大班裏,對於這些不同水平、不同個性的學生用同一的內容、進度、方法授課,因材施教無法實施,教學質量難以提高,這是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教學效率和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盡管許多專家學者對“好”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許多中小學校長也在辦學的實踐中對“好”的外延作出了積極的實踐探索,但是受長期傳統“應試”文化和功利主義政績觀的影響,許多人對“好”和“滿意”內涵落實產生了歧義和扭曲。
有鑒於此,必須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學校教育模式,既是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學校師生全麵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也是對課改理念的實踐探索。
二、“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內涵
“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觀念,其內涵可概括為相互聯係、相互融合、有機統一的“三適教育”,即適性、適量、適時教育。“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就是說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提供適性、適量、適時的內容,使學生找到最佳發展路線,獲得最優發展。
(一)適性教育丟不得
人的性向是多元的,潛能也是多樣的,適性的教育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其個性發展的最佳途徑。由於不同年齡、不同個體間都存在性向的差異,教育肯定會受到某些先天的限製,故不同的人、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發展方向和發展任務是不同的;例如,幼兒園應以延續家庭的生活教育,協助幼兒練習團體生活,引發對學習的好奇心,學會注意安全為其任務;小學教育既要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促使繁花盛開,又要維護兒童的個別差異;初中的任務是協助學生尋找最佳性向;高中的任務是學術或技能的奠基工作;大學是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同時,人的性向也受後天教育訓練的影響,換言之,人都是具有可塑性的,都可以通過教育來實現某種程度的改變,這就是人的可教育性。可教育性既體現在性向發展方向選擇的差異上,也體現在發展程度和水平的差異上,體現在經過訓練產生的能力差異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適性的教育就是要通過對學生的反複觀察,並借助已有的各種心理測量的工具,發現學生的各種性向和潛能,並施以嚐試性、針對性和指引性的教育,既播善種,又育嫩芽,從而實現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二)適量教育比不得
適量教育,就是指適合個別能量的教育。個人能力與稟賦有差異,因而所能承載的負荷也就不同。因此,適量教育的關鍵是要界定不同學生合適的學習量,既要讓他們能摘到桃子,又要避免不跳就能摘到桃子,是教育的合理境界,是符合最新發展理論的。少量與過量都不是適量的教育,都是低效甚至是負效的。“寧可量不足,不可用過量”,“過量的學習是創造力的殺手”。不過,適量教育的難點是:在班級授課製的背景下,教師真能製訂出適合每個學生的不同學習量嗎?隻有分層學習、彈性作業是開展適量教育的合理手段。
(三)適時教育急不得
適時教育強調教育要適合學習時機,要循序漸進。不依次序,過晚或搶早都不利於學生的發展。隻有適合個體教育時機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時機是由個體身心成熟度和學習預備度所決定的。適時教育要測試個體的身心成熟度,要了解學生健康狀況,調整個別學生的學習進程;要測試學生的學習預備度,要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善用學習“食譜”。學習預備度是適時教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