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2 / 3)

三、“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的理論依據

(一)古代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是孔子提出的一種偉大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是其偉大的教育實踐。孔子堅信人的發展性向,潛能是存在差異的,因而教育教學必須“因人而異”。

(二)現代教育本質論

現代教育本質論認為,教育應同時具備兩種功能,滿足社會和個人發展的兩種需要,並且這兩種功能是有機統一的,社會發展需要個人發展並且製約著個人發展;個人發展推動社會發展,個人素質的全麵提高,必將促進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最終將會促進社會的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個人和社會統一原理在教育本質論中的體現。

“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是以現代教育的本質論為理論基礎的,它同樣追求兩種功能價值。首先,作為學校教育,他本身就具有社會功能,“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也必然具有社會功能;其次,“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中“適合學生”,這是針對當前隻求教育的社會功能,隻求教育的共性和統一而忽視學生個人的發展,隻求教育的外在工具價值而忽視學生內在的主體價值的偏向,強調教育在發揮社會功能的同時,要注重個人發展,重視提高學生的素質,以發揮教育促進個人發展的功能。以教育的社會工具性價值來否定教育的主體性價值和學生主體的地位,是很片麵的。

(三)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強調智力的多元性,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差異不是等級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和獨特的智力組合,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不存在好與壞的等級差別。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是“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的理論基礎。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於學習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由以上所述的“學習”的含義可知,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視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學生是教學情境中的主角,教學是激發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助者、資料供給者,教學活動的展開是一個過程,教學評價要趨於多元化,學生的學習不僅限於教科書。

“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創造適合學生的學習環境(包括課程結構體係、教學組織形式、各種教學模式、現代教育技術及其運用等),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部刺激的對象。

四、“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實施的基本條件

(一)必須根本轉變教育觀念

“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作為適性教育、適量教育、適時教育,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是:

1.由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能力發展。

傳統教育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存儲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被動、從屬的地位,這是不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是要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提高素質,發展能力,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操、品質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