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3 / 3)

2.由麵向少數學生轉向麵向全體學生。

傳統教育中存在教師為應試而教,學生為應試而學的現象。為了追求升學率,教育隻麵向少數有可能進高一級學校的學生而放棄對大多數學生的培養。“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是要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全麵發展的教育。教育者的責任是使每一位學生既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又使其品格和智能得到充分發展。

3.由隻重視教師的教轉向注重學生的學。

傳統教育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教育模式,“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采用“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重視學生的學,教會學生學習,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這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

(二)必須加速建成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

1.“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主要靠高質量、高水平的教育環境,而在營造這種教育環境的諸多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高師德、高學識、高能力的教師隊伍。高師德:突出愛崗敬業、刻苦鑽研、無私奉獻的要求;高學識:突出知識廣博,學術水平高的要求;高能力:突出教育能力、教學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要求。

2.開展教科研是造就高水平“科研型”、“學者專家型”教師,形成高師德、高學識、高能力的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

(1)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理論,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具備一定的教育和科研理論基礎。

(1)科研意識強。

(3)掌握科研方法,具備科研能力,能獨立完成科研課題研究。

(4)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論文正式發表或獲獎。

(三)必須實現教學活動中師生角色的準確定位

創造適合學生主體發展的教育,要求教師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1.教師要退出教學活動中的主角地位,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教師要把教學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組織、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上來,成為學生的指導者、鼓勵者、協助者。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講為主、以講代學的教學方法,多采用自學式、讀研式、討論式、活動式、開放式等教學方法。

2.學生要由教學活動中的配角轉變為主角。

在教師的主導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由被動接受教育的地位,走向主動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前台。

(四)必須建立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理論、教學思想製定的相對穩定的教學基本結構和活動程序。課堂教學模式是“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落實的重要的具體實現形式。以“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為指導思想,以突出適性教育、適量教育、適時教育為重點,開展關於教學模式的研討和課題實驗,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

(五)必須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的評價體係

科學的評價體係是實施“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的重要保證,具有導向、激勵作用。評價體係包括教育評價、教學評價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傳統教育評價,側重於“教的怎麼樣”(對教師),“知識掌握的怎麼樣”(對學生)。“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的評價,對教師應側重在教育是否“適合學生”上,即組織、指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怎麼樣。對學生來說,應側重在德、智、體、美等諸方麵的全麵發展的綜合素質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