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養“合格+特長”的中學生,學校在文化課之外特別注重搞特色、辦社團。社團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一翼,因為社團建設是教育教學的延展、連接和深化。知識,通過社團活動而得以印證;能力,通過社團活動而得以加強;個性,通過社團活動得以豐富;創造力,通過社團活動得以豐盈。一所學校隻有既注重課堂教學,又注重社團活動——第二課堂的有效組織,才能把學生真正培養成個性鮮明、創造力較強的人才。因此我們成立了十幾個社團組織,2012年4月,我校和新力藝術學校聯合辦學,鼓勵我校高中學生人人學特長,保證特長生文化課和特長課齊頭並進,2012年我校的模擬奧運會盡顯魅力,特長生彙報演出讓我們大為驚歎,我校社團工作成績顯著,在第十二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山西賽區)聯賽機器人創意賽中,初中組郝澤民等榮獲一等獎,高中組馬鑫等榮獲二等獎。Vex機器人工程挑戰賽中,高中組楊耀宇等榮獲一等獎,初中組趙鵬等榮獲一等獎。在山西省第二屆青少年創意大賽暨2012年全國中小學生創新大賽山西賽區選拔賽中,劉強、李俊傑、楊淼、屈佳鑫等9名同學分別009榮獲金銀銅獎。
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使不同的學生有了感悟的閑暇,創造的快樂。特長生展示出了自己的獨特風采,參加社團的學生也分別嚐到了成功的喜悅。校園裏不是歌聲繪畫,就是琴聲與表演。校園文化生動濃厚,教師也在豐富的活動中取得了各種獎項,碩果累累,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職業幸福感。
說到幸福感,學校應當成為師生共同幸福的樂園,當今在我們的教育界經常能聽到一種聲音,那就是呼籲讓老師做一名幸福的教師;實際上,還應該增加一種聲音:讓校園裏的孩子們都做一名幸福的學生說到學生的幸福,課改專家李炳亭發出過驚人之語:“現在的課堂快樂嗎?課堂是由無數個45分鍾組成的,組成12年。請問孩子12年快不快樂?上學不快樂走上社會會快樂嗎?孩子在傳統課堂中失去了創造力,個個都像失去了水分和生命光鮮的木乃伊。”他還把課改比喻為“從油鍋裏撈孩子”,撈晚了學生就“焦”了,焦了就跳樓就自殺。所以追求幸福的教育就不應該把學生一味地限製在教學內容中,因為學習內容隻是工具,如果學生不能在獲得這些工具的時候同時獲得快樂,而且不能因為學習保障未來的生活更加幸福的話,我們的教育還有意義嗎?
比如我校初中有一位學生學習成績一向不好。提起他來班主任與科任老師都很發愁。他在課堂上經常打瞌睡。有許多次當老師發下試卷準備小測試時,他都捂著肚子蹲在地上說肚子疼,老師同情地說:既然肚子疼得厲害,咱們快點去醫院看看吧!這孩子堅持不去,說蹲一會就好。有一次當他蹲著的時候,外班有一位學生來叫他出去幫忙給幾位老師攝影,上課的老師說:你肚子疼,能行嗎?他說能行,試試吧。說著就貓著腰走出去,老師在門口看見他沒走幾步,就沒事似的快步跑了。從此老師們才知道這孩子說肚子疼是為了躲避考試。可是他天生喜歡攝影,迷戀攝影。在攝影方麵獲得了許多獎項。
記得盧梭有一個著名論點:教育即生長。指的是教育應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強迫青少年接受外來的東西。教育應使受教育者在上學階段就感受到學習是幸福而有意義的,並以此為幸福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比如我校建立的攝影社,就為有攝影愛好的同學的一生幸福奠基。所以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使人幸福。在課改的大潮中,我們一定要放慢我們的腳步,讓課堂不再功利,讓教育回歸本源,我們的高中學生雖然文化課基礎差,但是我們要在高中辦特色。相信大家在社團的自由引領下,一定會翩翩起舞!舞出自己的風采。我們的任務是給他們搭建舞台,讓他們去展示、去碰撞、去燃燒。記住“解惑”遠沒有“解放”更重要。天性會在自由的藍天下盡情釋放。就像瑞士的鍾表匠一樣,監視與管製永遠也調不出精確的表。教育隻有在自由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才能夠不拘一格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