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 張海蓉 周輝軍
一、調查背景
為貫徹太原市教科研中心提出的“343”課堂理念,我校於2011年11月4日對全體高中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將我校高中課堂教學模式初步確立為“5+1”學案教學,在實行前,有必要了解學生的現狀與期望,為此,教研室於2011年11月20日對我校全體高中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學生對我校高中辦學和課堂轉型的認識、感受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為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供參考和借鑒,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課改研究,同時也為我校完善高中課堂轉型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47份,收回429份。調查涉及麵廣,回收率高,調查結果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問卷采取不記名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二、調查問卷的設計
問卷共設計18道選擇題,兩道開放性問題。內容涉及學習動機、學習狀態以及對當前課堂的感受和對學校辦學特色、評價方式的看法等多個方麵。(見附錄1)
三、調查結果統計
在我校高中全體班主任的協助下,此次調查活動順利完成,收回問卷後,分班進行統計。
四、調查結果分析
1.目標一致,困惑依然。
據統計結果,我校高中學生大多數將“上大學”作為上高中的目的。高一年級除83班有44%選擇“上大學”外,其餘各班選擇“上大學”的人數均占80%以上,高二年級選此項的比例從51%到83%不等。高三年級選擇“上大學”的比例分別為83%和88%。不可忽視的是,每個年級都有選擇“願意上高中,但沒目標”的學生,高一年級此項比例為3%~14%,高二年級為0%~16%高三兩個班均超過15%。
讀高中是為了上大學,上大學是為了就業,這是社會的普遍觀念。但就業是不是僅此一條路,考大學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此路需要多少付出,低年級的學生並不十分清楚,高三學生麵臨人生抉擇,對目標的確定更多一些理性思考,因此也更多一些困惑與焦慮,針對此,學校應該組織一些專題講座或者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做好人生規劃,提前與社會接軌。
2.課堂低迷,狀態“一般”。
與上學期調查比較,高中學生上課狀態有所好轉,選擇“沒精神、想睡覺”的比例下降,多數班級在10%以下,僅一個班級為14%。但選擇“很好”的比例都低於10%,選擇“一般”的比例最高,也有部分學生選擇“喜歡的課好一點,多數課沒精神”。
課堂狀態有所好轉與多數教師轉變教學方法有關:從選擇題第三題調查結果看,高中任課老師的教學方法已經多數脫離“照本宣科”(仍有兩個班存在此現象),高一高二年級所有班級都有“小組合作”行為,有些課堂“老師講得少,主要引導自主探究”,高三課堂“老師講,學生記筆記”的比例高於其他兩個年級。對學案的使用,三個年級高二和高三年級的使用比例高於高一年級,但使用率不高,都在10%以下。
對於所學課程,三個年級選擇“有幾門課聽不懂”和“能聽懂,但不會做題”
的人數占多數,由於是新生,高一選擇“又多又難”的比例略高於其他年級。這可能是除“目標不明,沒有動力”之外,導致他們上課狀態不佳的又一個原因。對預習情況的調查顯示,各年級多數學生選擇“有時預習”,選擇“每天主動預習”的人數從高三到高一依次遞減,且為數很少,絕大多數在10%以下。可見我校學生自主管理、自主學習的能力普遍較差,也因此,多數學生希望“自習課白天有老師,晚上自主預習”(79班與此相反),有4個班級(75、78、81、85班)選擇“所有自習不安排老師,學生根據學案自主預習”的比例在28%~51%之間。班級之間的差異與生源有關,也與班級管理有關,在我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將是製約高中課堂轉型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能力是擺在所有高中教師麵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3.期待轉型,認識模糊。
學生不喜歡“照本宣科、氣氛沉悶”的課堂,在回答“你認為什麼課堂讓你覺得有精神?”時,三個年級80%以上學生選擇“即使沒有合作交流,但老師講解精彩幽默的課堂”。此題為多選題,其他選項為:A。老師的任務明確,小組合作較多的課堂;B。學案引導,自主學習,小組展示的課堂;C。老師多講,學生做筆記的課堂;E。學生講,老師點撥的課堂。學生選擇的結果與我們的期望有較大差距。我校高中課改方案初步確定為“5+1”學案教學,調查結果除79班無人選C,其他班級選C的比例與選A&B的比例基本持平,高三兩個班級,74班C項比例達42%,75班選C比例僅為2%。幾乎同樣的授課老師,差異如此明顯,令人困惑。
這樣紛繁的結果,與我校高中課改處於探索起步階段有關,在學案教學未取得成效的當下,多數學生對“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最為熟悉,也更為習慣,在體驗自主學習快樂之前,不可能做出我們期望的選擇。但調查結果也顯示,有的班級選擇A&B的比例高於其他年級,如79班57%學生選擇B、37%選擇A;81班20%選擇A;82、83班選擇B的比例分別為35%和24%。這些數據說明,有些班級已經開始嚐試自主課堂,但對多數學生來說,還不清楚“343”課堂是怎麼一回事,這樣的轉型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更是一無所知,因此,學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理念的培訓。
上述調查結果還表明,我們的高中生並不反對老師多講,甚至還希望老師多講,一方麵說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較弱,不會合作,另一方麵說明教材難度高於我們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老師深入解析才能理解。當然,他們期待的“講”要“精彩幽默”而非“照本宣科”,否則,他們就“沒精神”。這一意向也在選擇題8得以印證,對於我校“5+1”五個環節中突出哪個環節更適合高中生,選擇“點撥提升”的比例相當高,除了高三,多數班級選此項的比例超過了選擇“自主學習”的比例。對“交流展示”這一環節,學生也很中意,除80、81班略低,在各年級比例都超過其他選項。可見,高中學生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更喜歡安靜地獨立地思考,他們對交流展示甚至比初中生有著更為強烈的渴望。從新絳中學成功轉型也能看出,如果沒有展示課的激勵,學案自主課會變得沉悶乏味,難以為繼。從這點來說,我們的轉型方案“5+1”學案教學是可行的。對高中的“學分評價製”,三個年級的看法基本一致,認為“應該與德育考核相結合”,並“由任課老師根據學生表現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