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學案的編製及其在“5+1”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有效運用(2 / 2)

(二)編製學案時應注意的幾個方麵

1.教師編製學案時應注意共性和個性的統一,要使學案成為一個學校備課組集體智慧的結晶。

教師在編製學案過程中,不能隻是簡單的“我編製第一部分,你編製第二部分”式的分工,而應是一個分別準備、充分研討、取長補短、尋求共識、求同存異的過程。因而,文本的學案,是集體備課的產物,是共性認識的集中體現。而在如何使用學案,如何讓學案成為每個學生學習過程的記錄,學習方法的支持方麵,教師則要更自覺地發揚自己的專業精神,運用自己的專業判斷,做出恰當的專業選擇和行為。此外,每個教師還有必要將學案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當時的處理辦法以及關於學案修改方麵的想法隨時記錄下來。

2.教師在編製學案過程中,既要整體規劃,又要靈活調整。

所謂整體規劃,一是要對學案的框架結構進行仔細謀劃和論證、調整;二是要從一學期、一單元等時間段上,瞄準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生所用特定版本“教科書”的特征,用整體思維來編製每一課的學案。所謂靈活調整,就是要根據各校、各班級學生的學習進程,靈活調整後續案例的編製。

3.編製、使用、修繕學案,要成為一個連續體。

在著手編製學案之前,即使我們努力想的全麵和具體,在使用中也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及時記錄和分析這些問題,根據出現的問題對學案進行及時的修繕和存檔,有助於後來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這樣,學案本身也就成為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提升和表達的重要載體。

二、學案在“5+1”課堂教學模式中的運用

學案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理解的課程,因此學案的實施必須依靠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和互動,做到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有機結合。結合我校的“5+1”課堂教學模式,現運用圖示做簡單的說明,如下圖:

從以上圖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5+1”課堂教學模式中利用學案教學,不但能夠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教師在利用學案時還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發放學案的時間。教師必須把學案提前一至兩天印發給學生,使得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能根據學案上提出的任務和要求,利用課餘時間認真開展預習活動,並認真完成規定的預習任務。二是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要組織學生交流課前預習情況,並予以簡要的總結、恰當的評價。通過交流、評價,一方麵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另一方麵了解學生對學習新課內容的認知基礎和主要問題,以更具針對性地突出重點難點。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重視學案的整理和保存。因為精心設計的學案,既有指向學習目標的知識要點,圍繞重點內容的問題探究,又有學生對學習過程與結果的總結反思,是一份很有價值的學習材料。因此,教師要使學生理解學案的價值,重視學案的使用,指導學生依次整理、保存好每堂課使用的學案,並作為重要學習資料,在後續學習、考試複習時充分利用。

三、“5+1”課堂教學模式中運用學案教學的反思

不可否認,學案教學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我們不能被模式化禁錮了思想,甚至完全拋棄傳統教學方式中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比如,有的課堂更適合探究性學習,有的課堂用講授法反而會更生動,有的需要借助多媒體的力量,有的需要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根據不同學習內容選擇合適的教授方式,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如果千篇一律,固定化、模式化,最終的結果是教師的教學被束縛,學生的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提高。

學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我想無論是“5+1”課堂教學模式,還是學案教學,其最終目的都是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隻有真正理解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才不會被模式化,才能夠更加熟練、有效的運用各種方法服務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