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初中物理課堂目標呈現的不同方式(2 / 2)

2.會利用壓強與流速的關係解釋現象。

學生積極列舉生活中見到的有關現象,並進行解釋。這節課,學困生也特別積極,知識掌握得非常好。

二、導入課題後直接呈現目標

在新一輪初中物理課程改革中,強調了探究性實驗教學的重要地位。物理探究性實驗是指:教師對知識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通過創設情景,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再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自主地去進行物理實驗探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研究,最終得出結論,獲取知識。在探究性實驗的教學中,多采用引入課題後直接呈現目標,讓學生再帶著目標任務去進行思考探究。

三、分階段呈現目標

把教學目標中的內容分成幾個有層次性的問題,先從最簡單直觀的問題開始討論,達到一個小目標後就沿著更深層次的目標進行探究,步步為營地向著目標前進,最後達到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這種方法多運用於新概念和新定理的學習。如: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運動和力的第五節“牛頓第一定律”,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這個目標看起來就幾個字,但是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用逐步深入分解的方法把“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分解為:①運動的物體為什麼會停下來?引出亞裏士多德的思考。②觀察探究實驗中小車的運動情況並進行推理,引出伽利略的觀點。③知道牛頓第一定理的內容。學生通過學習就可以把牛頓第一定理的內容和研究的思維方式都了解了,比單一的死記硬背牛頓第一定理強多了,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物理思維,提升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小結時呈現目標

對於物理概念的學習,如速度、密度、浮力、壓強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但又不能準確說出它們的定義和有關知識,老師可以把概念分解成內容、公式、單位、物理意義等幾個目標達成。這節課的目標在學生已經清楚了概念後,可以讓學生先來總結本節課的收獲,然後教師再呈現目標。

案例:摩擦力(教學片段)

師: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摩擦力的知識,摩擦力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同學們之間可以進行交流,談一談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獲,然後說出來與我們共同分享。

生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什麼是摩擦力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生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摩擦力在我們生活中到處存在,沒有摩擦力,人就無法走路。

生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摩擦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是有益的,有時是有害的。

生4:原來我不知道舉重運動員為什麼在舉重時要擦一下鎂粉,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大摩擦力。

生5: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看待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不要把事情絕對化,當然摩擦力也是這樣的,有時對人有好處,可是有時人類又必須克服它;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在順利時要想到不利,在挫折中要充滿信心,勇往直前。這是我這節課的收獲。

師:這幾位同學說得太好了,不僅從物理學的角度理解了摩擦力,還能從生活的角度來理解,我覺得很可貴,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現實當中,所以看待事情也必須學會從正、反兩個方麵來看待,不要孤立地理解事情,要學會辯證思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要達到如下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知道摩擦力是如何產生的。培養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跟這些因素是什麼關係。

3.通過列舉實例,知道摩擦力的利與弊。

學生可以對照目標檢查自己是否達到目標,有問題就能當堂解決。